广西师大团队深入金秀调研,探寻瑶绣传承创新密码
时间:2025-08-02 22:51:48 关注:
7 月 4 日至 6 日,广西师范大学 “金绣前程” 团队奔赴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开展了为期 3 天的非遗瑶绣调研实践。此次活动旨在深度挖掘瑶绣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积极探寻 “非遗 + 旅游” 的融合路径,为瑶绣这一古老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谋求出新方案。精心规划路线 构建瑶绣认知体系团队提前谋划,精心设计了一条涵盖 5 个瑶绣文化传承地的调研路线,其中包括金秀瑶族博物馆、金秀瑶族自治县文化馆以及 “瑶凤凰” 瑶族织绣屋等关键地点。在调研期间,团队与 2 位瑶族织绣非遗传承人及 2 位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从系统呈现瑶绣文化的展示场馆,到充满活力的传承实践场所,团队全方位地探寻金秀瑶族织绣的文化底蕴,为后续探索 “非遗 + 旅游” 融合模式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金秀瑶族博物馆成为此次调研的首站。这座占地 3000 平方米的建筑,以 “世界瑶都” 为核心定位,系统地展示了盘瑶、茶山瑶、花蓝瑶、山子瑶、坳瑶 5 个瑶族支系的历史文化。馆内的瑶族织绣展区犹如一座文化富矿,陈列着古朴的织绣工具、蕴含丰富民俗意义的服饰等展品,每一件都承载着瑶族与织绣千丝万缕的联系,等待着团队去深入解读。博物馆内探索 平衡科技与传统在科技与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金秀瑶族博物馆正积极尝试运用现代技术让古老的文物 “重焕生机”。光影技术与 VR 体验的引入,使原本静态的瑶绣展品仿佛 “活” 了起来。但在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守护瑶绣的文化本真,成为团队关注的重点问题。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团队介绍:“在运用光影技术时,光线强度和温度都需要严格控制。文物对环境较为敏感,我们很少直接将光线照射在展品上,更多地是通过墙体或玻璃的反射、折射来实现照明,并借助玻璃展柜的恒温功能,最大程度减少对展品的损害。”在展厅中,团队看到部分区域已成功运用光影与全息技术,生动地呈现出瑶族部落的分布情况、瑶绣从起源到传承的发展历程,甚至能够细致地解析瑶绣图案的寓意与制作工艺,让游客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式感受瑶绣文化。工作人员强调:“光影内容必须与瑶族文化紧密结合,例如展示瑶族的生活环境、人口分布等信息时,要与讲解词相互呼应。科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其核心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文化,而不是改变传统。” 这种在创新中坚守文化本真的理念,为团队后续探索 “非遗 + 旅游” 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织绣工坊交流 传统与潮流碰撞。离开博物馆后,团队来到了位于金秀镇的瑶凤凰织绣工坊。工坊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纯手工瑶绣服饰,色彩鲜艳的布料上,精美的纹样生动逼真,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团队成员在仔细观察服饰细节后,尝试引入潮流元素与传承人进行交流,向自治区级传承人庞伊蔓介绍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盲盒 IP 泡泡玛特。这种具有独特艺术设计和收藏价值的潮玩模式,引发了关于瑶绣创新的热烈探讨。有着 40 年瑶绣传承经验的庞伊蔓,对于瑶绣与潮玩联名既充满期待,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年轻人对这类产品的喜爱,表明瑶绣具备跟上时代潮流的潜力。但在合作过程中,瑶族纹饰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绝不能被淡化,它们承载着我们瑶族的历史与信仰。” 她还指出,潮玩常见的淡色梦幻风格与瑶绣传统的深色基调存在一定冲突,如何协调二者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担忧,庞伊蔓提出了 “核心纹样 + 现代解构” 的融合思路,即保留瑶族特色的大纹饰,在配色和应用场景方面贴近现代潮流。这种既坚守文化根基,又勇于拥抱创新的理念,让团队看到了瑶绣在当代实现 “破圈” 发展的可能性。
二、调研收获颇丰 为传承创新助力在为期三天的调研中,团队从博物馆的科技应用尝试,到工坊的潮流创新探索,真切地见证了金秀瑶族织绣在传承与创新道路上的努力。瑶绣已不再仅仅是博物馆中陈列的静态展品,而是正以多种形式融入当地的文旅生态,在 “非遗 + 旅游” 的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金绣前程” 团队后续将进一步梳理此次调研成果,从文化挖掘、科技应用、市场创新等多个角度深入研究,为瑶绣的活态传承积极建言献策。期待这一拥有千年历史的技艺能够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让更多人领略到瑶绣的独特魅力,使瑶族文化的根脉在创新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作者:张婷 孙瀚雅 廖美萱 梁芯瑞 梁梓耘 曹晓玉 来源:大学生之声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