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小城,从谢朓的“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到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宣城的山水与文化早已融入中华文明的基因。2025年7月23日,淮北师范大学“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红迹铸新篇”点亮八皖实践团志愿者们前往宣城市博物馆考察,感受宣城的独特魅力,了解宣城的历史脉络,传承红色精神。
宣城博物馆坐落于景色宜人的宛陵湖畔,建筑风格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博物馆整体设计以“山水画卷”为理念,外观采用徽派建筑元素,白墙黛瓦,与周围的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步入馆内,宽敞明亮,色调清雅,展现出江南建筑典雅灵秀的独特风格。
图为宣城市博物馆正门入口,淮北师范大学董明泉摄
博物馆始建于1988年,2013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目前,馆内设有《千年古郡 人文宣城》基本陈列展厅和《文房瑰宝》《吾土吾情》两个专题展厅,以及临时展览区,年均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馆内现有馆藏文物近万件,涵盖商周时代至近现代的各类珍贵文物,其中以石器、陶瓷器、铜器、金银玉器、漆木器及文房四宝类文物为主。
图为志愿者在观看展馆陈列物品,淮北师范大学董明泉摄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志愿者们首先进入的是一楼的临时展厅,了解宣城的城垣变迁历史。宣城有着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修筑与扩建,形成了如今的城池格局。馆内采用投影技术,让志愿者们切身体验了泱泱古城的历史变迁,历史与科技相结合,更加勾起了游客们的探索历史的兴趣。
图为宣城的历史沿革,淮北师范大学董明泉摄
博物馆的二至三楼是《千年古郡 人文宣城》基本陈列,收纳了大量考古发现的遗迹和遗物,再结合宣城历史发展,以及宣城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事件或重要,重现宣城悠悠历史和地域文化,展厅主要分为江南奥壤、沧桑岁月、上郡风采、望州华章、古府遗韵、红色记忆六个部分。展厅内陈列了大量文物,其中以西晋的青釉人物鸟兽堆塑罐,商代的兽面云纹铙等最为著名,是镇馆之宝,也是国家一级文物。参观过程中,讲解员详细讲述了文物的来历、作用、所处时代以及当时的繁荣景象,重现了当年古人们井然有序的生活,展现了宣城独特的风采,使志愿者们对这个江南小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图为《千年古郡 人文宣城》基本陈列,淮北师范大学董明泉摄
图为兽面云纹铜铙,淮北师范大学董明泉摄
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宣城的笔墨纸砚享誉千年。博物馆四楼特设《文房瑰宝》《吾土吾情》专题展厅,系统地展示了宣笔、徽墨、宣纸、歙砚的制作工艺与发展历程。其中,明代“龙香御墨”、清代“澄心堂纸”等珍品,让志愿者们近距离感受古代文人雅士的书斋雅趣。此外,博物馆还收藏了众多名家书画,如石涛、梅清等“宣城画派”代表人物的作品,笔意潇洒,墨韵生动,展现了江南文化的独特气质。
图为宣笔展示柜,淮北师范大学董明泉摄
宣城市博物馆的红色展厅位于博物馆三楼,以“红色记忆”为主题,通过文物、史料和场景再现宣城从1919年新文化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的革命历程。 展厅内展示了许多重要文物,也包含革命时期的重要文物,如马克思银像(1921年由俄罗斯带回中国,见证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陈毅在宣城创作的《由宣城泛湖东下》诗作等。在讲解员生动的解说下,当初的那股革命热情似乎跨越了时代洪流,与在场的各位产生了共鸣。馆内还设有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让游客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革命先辈们无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图为游客互动答题区域,淮北师范大学董明泉摄
下午五时许,志愿者们结束了一天的参观,走出博物馆大门,一幕幕场景仍在脑海中回荡,“点亮八皖”实践团志愿者们立志笃行,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让这些宝贵的精神永久流传,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