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星火耀千秋:追忆革命先驱曹蕴真的光辉足迹
为深入挖掘皖西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革命先辈精神,7月25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红色基因传承"实践团赴皖西博物馆烈士展厅,开展"寻访皖西革命火种"主题教育活动。本次活动重点学习了皖西地区党组织创始人之一曹蕴真烈士的革命事迹。
(图为博物馆外景)
曹蕴真,1901年出生于安徽寿县,是皖西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展厅内,泛黄的照片、斑驳的手稿、珍贵的革命文物,无声地诉说着这位革命先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1922年,正在上海大学求学的曹蕴真接触进步思想,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皖西地区革命火种的播撒者。
1924年,受党组织派遣,曹蕴真回到家乡寿县开展革命活动。他与薛卓汉、方运炽等共同创建了皖西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点燃了皖西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创办平民夜校,传播革命真理;建立农民协会,发动群众斗争;发展党员队伍,壮大革命力量。
(图为志愿者肃穆)
展厅特别复原了当年特别支部秘密开会的情景:简陋的农舍、煤油灯下传阅的进步书刊、手抄的《共产党宣言》......这些展品生动再现了革命先驱们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艰辛历程。曹蕴真烈士使用过的钢笔、笔记本等遗物,更是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革命者坚定的理想信念。
1928年,曹蕴真在组织农民暴动时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利诱威胁,他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年仅27岁。就义前,他慷慨陈词:"我死了,还有千千万万个革命者会站起来!"这句掷地有声的遗言,如今镌刻在展厅的纪念墙上,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
"曹蕴真等革命先驱在最黑暗的年代点燃了皖西革命的星火,他们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教授在现场讲授党课时强调。实践团成员王雪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传承这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通过此次三下乡活动,实践队员切实感受到六安市皖西烈士陵园所拥有的独特魅力。深刻体会到了六安历史文化的绚烂与厚重。同时我们在聆听了烈士们的事迹后对六安革命战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对所具有的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敬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开阔我们的眼界,为国家复兴贡献一份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