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一个大学生的巢湖博物馆漫游:与历史的独处时光

时间:2025-08-02 17:30:38 关注:
独自走进巢湖博物馆的那天,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总觉得博物馆是能让人沉下心来的地方,这次单独探访,果然没让我失望。
刚进远古时期展厅,就被角落里的银山智人场景复原吸引住了。昏暗的灯光下,仿真的智人模型正弯腰打制石器,旁边散落着兽骨和粗糙的石片。我站在围栏外看了很久,想象着几万年前,巢湖流域的先民就是这样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展柜里的鱼龙化石比课本上的图片震撼多了,最大的一块足有两米长,骨骼的纹路清晰得能数出关节,指尖隔着玻璃划过化石的轮廓,仿佛能触到远古海洋的温度。
转到历史文化展厅时,正好赶上志愿者讲解汉墓文物。那只朱雀衔环踏虎玉卮就摆在展台中央,灯光下玉质温润,朱雀的羽毛纹路细如发丝。“这是一级文物,1997 年从放王岗汉墓出土时,连考古专家都惊叹工艺之精。” 志愿者的声音带着骄傲,我赶紧掏出笔记本记下细节,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展厅里的安静格外合拍。旁边的青铜壶上,蟠螭纹缠绕交错,我特意凑近看壶口的磨损痕迹,那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一次次倾倒酒水留下的印记。
放王岗汉墓遗址展厅比想象中安静。沿着木质栈道走进去,能看到复原的墓道和墓室结构,墙上的投影正模拟着当年墓葬的布局。我停在墓室中央,抬头看顶部的券顶设计,突然想起专业课上老师讲过的汉代建筑技术,此刻那些抽象的文字突然有了具象的模样。展柜里的漆木器让我挪不开脚,尤其是那只彩绘耳杯,红色的漆底上绘着黑色云纹,历经两千年依然鲜艳,指甲盖大小的纹样里藏着多少工匠的巧思。
非遗展厅的民歌播放器旁,我戴上耳机听了整整三首巢湖民歌。《送郎》的曲调带着水乡特有的婉转,歌词里 “巢湖水面阔茫茫” 的句子,让我想起暑假在巢湖岸边看到的景象。旁边的剪纸展柜里,一张《巢湖渔歌》剪纸让我驻足良久,红纸被剪出层层叠叠的渔网,网眼里的鱼虾栩栩如生,剪刀的痕迹在纸面上形成细密的纹路,像极了时光的刻痕。
革命历程展厅里,我在 “渡江第一船” 模型前站了很久。木质的船身斑驳不堪,帆上还留着仿真的弹孔。旁边的展柜里放着一本泛黄的渡江日记,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 “1949 年 4 月 20 日,风急浪高” 的字样依然清晰。指尖轻轻点过玻璃,突然想起爷爷常说的 “打江山不易”,那些曾经只在故事里的情节,此刻都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离馆前,我在出口处的留言本上写下:“原来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文字,是玉卮上的纹路,是民歌里的乡音,是每一件文物上的温度。” 合上本子时,窗外的夕阳正斜斜照进来,给展厅里的文物镀上金边,那一刻突然觉得,自己与这片土地的历史,有了一场独处的约会。
 
 
作者:伍佳伟 来源:大学生之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