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8日,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一路向黔”社会实践团队抵达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德旺土家族苗族乡,开展为期11天的茶产业调研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深入茶园、走访农户、学习茶艺,以实地调研和劳动实践助力当地茶产业发展。
荒山披绿装:政策赋能茶产业从无到有 德旺乡位于武陵山脉腹地,平均海拔800米,云雾缭绕的气候本是茶叶生长的理想环境,但过去因交通闭塞、技术落后,村民“守着金山饿肚子”。2007年,贵州省“黔茶振兴计划”的春风吹进德旺乡,政府通过免费发放茶苗、补贴有机肥、建设加工厂等举措,推动荒山改造。
实践团队走访了茶寨村茶农余光跃,他感慨道:“以前种玉米,一亩地年收入不到500元,现在改种白茶,每亩收益能超6000元。”余光跃指着身后的青山说,“这些茶树都是‘金叶子’!”在乡农业服务中心,队员们了解到,德旺乡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统一技术标准、品牌销售,目前全乡茶叶种植面积达5600亩,带动1200余户村民增收,2022年茶产合产值突破1.2亿元。
农闲不闲,探索产业新路径 调研发现,茶园在采茶旺季村民日收入可达150元,但农闲时劳动力闲置问题突出。为此,团队建议多措并举盘活资源:一方面可结合当地苗族"四月八"等特色节日开发茶旅体验项目,同时利用茶厂闲置期开展茶艺、电商培训,帮助村民转型;另一方面可延伸产业链,引入茶食品、茶化妆品等精深加工,提升夏秋茶利用率,让茶产业真正实现"四季有活干"。
田间劳动,体验茶农艰辛 7月21日清晨,队员们跟随茶农黎师傅走进茶园,学习除草、松土、施肥等技术。“浅耕保墒要掌握2-3厘米深度,太深伤根,太浅没效果。”队员们学着他的样子,弯腰在茶树间穿梭。汗水很快浸透了后背,指尖沾满泥土的芬芳。不知何时,几位苗族阿姐也加入了劳作的队伍。休息时,她们唱起悠扬的苗歌,歌声像山涧清泉般流淌。虽然听不懂歌词,但队员们不约而同地跟着节奏轻轻摇摆。阳光下,不同民族的笑脸一样灿烂,歌声在山谷间回荡,惊起一群飞鸟。这一刻,语言不再是隔阂,茶香与歌声成了最动人的纽带。
文化赋能,助力茶产业升级 7月25日,团队来到茶艺馆学习茶道文化。茶艺老师赵璐屹从陆羽《茶经》讲起,手指轻抚茶席上的白茶:"德旺乡的白茶,芽头肥壮,白毫显露,就像穿着银纱的苗家姑娘。"她娴熟地温杯烫盏,一边演示一边解说,"看这茶叶在水中舒展,先浮后沉,就像乡村振兴的过程,需要沉淀和耐心。"
队员们屏息观察,只见晶莹的玻璃杯中,茶芽缓缓下沉,汤色渐渐透出琥珀般的光泽。轮到实践时,队员李佳霓紧张得手抖,赵老师轻声鼓励:"别急,泡茶要心静。"渐渐地,茶香在室内弥漫开来。窗外蝉鸣阵阵,室内茶韵悠悠,这一刻,大家真切感受到了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不易。正如队长吴一姗所说:“只有真正走进田间地头,才能理解茶农的付出,也更能明白乡村振兴的意义。”期待未来有更多年轻人带着德旺的茶香、故事与茶艺传承,继续在乡村振兴路上“一路向黔”,让青春之花绽放在更广阔的乡土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