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师学子三下乡:走进历史,感悟宿州烈士陵园时代价值
2025年7月18日,淮北师范大学“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红迹铸新篇”点亮八皖实践团的志愿者前往坐落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的宿州烈士陵园,通过瞻仰革命遗迹、聆听烈士事迹,在皖北这片红色沃土上探寻初心密码,将实地感悟与“云聚红迹”的传播理念相结合,为红色文化的青年化传承积累第一手素材。
清晨的宿州烈士陵园被夏日的蝉鸣与松柏的清香笼罩,26.7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在晨光中愈发肃穆,陈毅元帅手书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志愿者手持实践手册,沿着中轴线缓步前行,首先来到彭雪枫将军汉白玉雕像前。雕像底座上,“1907-1944”的生卒年份简洁勾勒出将军短暂却壮烈的一生——这位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在宿州创建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组建“雪枫刀”骑兵团屡破强敌,创办《拂晓报》唤醒民众,最终在1944年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原来‘雪枫刀’不仅是武器,更是军民同心的象征。”在烈士事迹陈列馆内,志愿者对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骑兵刀驻足良久。展柜旁的文字记载着:这把刀由当地铁匠与战士共同锻造,刀身刻有“保家卫国”四字,曾伴随骑兵团在小朱庄战斗中击溃日伪军。馆内的场景复原区更让他身临其境:昏暗的油灯下,《拂晓报》编辑们正用蜡纸刻印文章,墙上“团结抗战”的标语虽已褪色,却依然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热血。“以前在课本里读到的历史,在这里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细节。”志愿者在手册上写下感悟,“彭雪枫将军说‘当官即要干事’,这种担当精神正是我们青年需要传承的。”
在无名烈士纪念墙前,志愿者发现了一行特殊的标注:“盛圩战斗18名警卫连战士,姓名不详,1942年为掩护群众转移牺牲。”他轻轻触摸着墙面上模糊的刻痕,想起工作人员的介绍:陵园内安葬的1200余名烈士中,近半数没有留下姓名,他们多是本地青年,为保卫家乡拿起武器,最终长眠在这片土地。“他们或许没被写进史册,但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
临近正午,志愿者在陵园的“红色课堂”偶遇一群前来参观的学生。听着讲解员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彭雪枫将军“背着伤员行军”的故事,看着学生们围着互动屏幕模拟《拂晓报》排版,志愿者忽然意识到:红色教育并非只有沉重与肃穆,当历史被转化为“同龄人”的故事,当展陈融入科技元素,青年与先烈的对话便有了新的桥梁。离开前,他在留言屏上写下:“以吾辈青春,护盛世中华——这是今天交给先烈的答卷。”
宿州作为皖北红色重镇,是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核心区与淮海战役重要战场,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宿州烈士陵园始建于1951年,现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年均接待参观者超10万人次,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本次“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红迹铸新篇”实践活动由多所高校联合发起,旨在通过实地走访安徽红色地标,探索“线上传播+线下体验”的红色教育新模式,引导青年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
走出陵园时,阳光穿过松柏洒下斑驳的光影。此次宿州烈士陵园之行,不仅让志愿者对皖北革命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让他深刻体会到“初心”二字的重量。作为实践团的一次重要实践,它将与其他成员探访的红色基地素材共同汇聚,为“点亮八皖”的主题增添厚重的一笔,也让红色精神在青年一代的追寻与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