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是大学生走进社会实践的重要机会与平台。2025年7月,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的瓷之以恒调研实践队来到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开展了以陶瓷生产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传统柴烧古窑"月记窑",实地调研陶瓷工厂"福兴茗玉瓷",并在讲解人员带领下参观现代化的"陆升集团"陶瓷生产线,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深度感悟陶瓷制作的魅力。
传统——火与土的千年共舞
实践队员们来到月记窑,便被这宛如一条巨龙,自山顶蜿蜒至山脚的古窑址震撼到了。月记窑全长可达十多米,共有7个窑门,33级阶梯,窑身周遭分布着33个窑目,为添加柴火提供了通道,月记窑最高温度可达1400多摄氏度,一次柴烧需要进行60个小时,冷却三天后才可开窑,而为了保持这样持久的高温,月记窑的台阶周遭乃至山顶都堆积着供柴烧的木材,经匠人介绍,每次柴烧都得得用到成吨的木材。
月记窑匠人向实践队员介绍
在月记窑匠人的介绍和允许下,恰逢月记窑淡季,实践队员亲自走进了窑洞内,正如匠人也需以身入窑才可把需要烧制的陶瓷素胚送进窑洞内。窑洞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被釉料包裹着,又经一次又一次的高温煅烧,釉料在窑洞内形成光滑的质地,诉说着匠人的辛勤和陶瓷的传奇。
月记窑内部
传承——两代人的匠心接力
接下来实践队员抵达了福兴茗玉瓷工厂,在工厂里,我们看见负责各个工序的工人正有条不紊、分工明确地进行各自的工作,共同完成陶瓷的生产。滚压工人用高速旋转的机器把原始泥料通过模具滚压成茶具的初始形态,稍加塑形出茶嘴,便由修型工人用利刃将多余模具痕迹祛除,再用砂纸打磨不平整部分并使其更好地挂上釉料。随后就是上釉了,上釉工人使用吸尘器将多余灰尘清除,再一个一个手动上釉。除此之外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工厂里还有绘画、贴画工人,对陶瓷外观进行美化工作。一件陶瓷经过以上不同工人的不同工序,就可以进入窑内烧制了。工厂里使用的有电窑和天然气窑,在保持同样一千多度高温的条件下,只需烧制十几个小时,能耗和碳足迹也将大幅减小,但成品率却和传统柴烧窑相比变高了百分之二十左右。
实践队员和指导老师注意到,在工厂内工作的工人大多是中老年人,对此工厂负责人指出,这里的工人大多在她这都干了十几年,虽然负责生产的大多都是这个年龄的中老年人,但是陶瓷产业的发扬光大也离不开年轻人在新媒体上做的宣传和陶瓷技艺上的创新,两代人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着陶瓷产业的发展。
压制工人进行第一步塑形
现代——机器与人工的共生之道
最后实践队员按照预约时间来到了陆升集团,在讲解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有幸见到了现代化产业化较为发达的陆升集团工厂。除了进入电窑内的运输由传送带运输,陶瓷素胚滚压机械化较高之外,上釉和贴画仍旧离不开人工的精细操作。这体现了在现代化生产中,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人工则保证了产品的精细品质,二者相辅相成,展现了现代陶瓷生产中科技与匠心的完美结合。
陆升集团生产线

实践队于陆升集团合影
此次三下乡实践调研活动,瓷之以恒调研实践队在传统与现代的流转中,完成了一次对陶瓷制作的深度认知与文化洗礼。从月记窑的古老柴烧技艺中,队员们触摸到了陶瓷文化的历史温度;在福兴茗玉瓷工厂的代际接力里,看到了传统产业传承创新的活力;于陆升集团的现代化生产中,领略到了科技赋能下陶瓷产业的发展潜力。实践证明,陶瓷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传统技艺的坚守、年轻力量的创新以及现代技术的助力,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勾勒出陶瓷产业的美好未来。
此次实践不仅让队员们在社会实践中锤炼了本领,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肩负着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要以实际行动为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