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2025年6月30日—— 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心光同频,守望童行”关爱特殊教育调研帮扶团队,今日走进合肥市特殊教育中心,用画笔、彩纸与真诚的陪伴,为这里的孩子们编织了一段充满色彩与笑声的温暖时光,并深入调研特殊儿童成长现状与未来挑战。

**缤纷画笔绘童心,指尖巧折传爱心**
上午,团队成员带着精心准备的画纸、彩笔与牛奶等慰问物资,轻步踏入孩子们的活动天地。迎接他们的,是一双双写满期待的眼眸。队员们自然地融入孩子们中间,共同执笔描绘童真世界。五彩斑斓的七星瓢虫在纸上爬行,灵动的蝴蝶展翅欲飞,花草山峦流淌着纯真的想象。队员们化身“艺术助手”,递笔、铺纸、裁剪,更用温暖的目光与真诚的赞许为创作注入力量。“你画的蝴蝶真漂亮,像你一样可爱。”一句简单的鼓励,让执笔的小女孩羞涩一笑,笔下也更加专注。
绘画的余温未散,彩纸在指尖翻飞。队员叶珍儿带领大家,将一张张彩纸耐心折叠成饱满的爱心。孩子们好奇地模仿学习,动作虽显笨拙,但在队员们手把手的温柔引导下,一颗颗精巧的“爱心”逐渐成型。当孩子们骄傲地将自制的爱心点缀于画作之上,兴奋地向哥哥姐姐们展示时,整个教室被纯粹的快乐与成就感充盈。

**物资传递暖意,心声叩响责任**
活动间隙,队员们将带来的牛奶一一送到孩子们手中。一声声稚嫩的“谢谢”,一张张满足的笑脸,是对此行意义最生动的注解。“能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觉很有意义。”队员李文豪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道出了团队成员共同的心声。

**聚焦现实关切:成长的喜悦与未来的忧思**
互动之余,团队负责人杨诚嘉与特教中心的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揭开了特殊儿童群体成长图景的另一面。老师们介绍,中心孩子多在7至18岁之间,日常教学核心在于“重塑自信”——鼓励孩子们勇于表达,坚信自己与他人同样优秀。
“国家持续加大投入,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条件、课程丰富性(文化、艺术、康复等)已极大改善,师资和志愿者力量目前相对充足,”一位老师欣慰地表示。然而,喜悦之下亦有隐忧:部分教师因工作强度高、心理压力大而难以长期坚守。**更深的忧虑指向孩子们的未来——走出中心步入社会后,如何真正融入、实现稳定就业?** 这成为萦绕在特教工作者心头最沉重的问号,亟需全社会给予更持久、更有效的关注与支持。
**用心看见,用行献策**
此次合肥特教中心之行,让“心光同频”团队的成员们得以零距离感知特殊儿童的世界。他们天真烂漫,对生活怀抱热爱,只是在身体或心灵上暂时背负着不同的挑战。团队成员王天天、杨诚嘉在老师陪同下,进一步探访了大龄学员的技能学习空间(基于隐私保护未拍摄)。
所见所闻,已深深烙印在队员们心中。“我们将系统梳理调研所得,在报告中提出切实建议,”团队表示,“希望凝聚每一份洞察的力量,为这些‘折翼天使’未来能更自信地翱翔于广阔天地,铺设更坚实的跑道。”

此次探访不仅是一次温暖的抵达,更是一次带着问题意识和责任担当的深度叩问。淮师大“心光同频”团队的行动证明,关爱特殊儿童,既需要当下真诚的互动与物资支持,更需要持续聚焦其长远的生存与发展困境,以青年智慧与社会合力,共同点亮他们融入社会的希望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