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铜陵大通古镇文化调研团——探寻千年古镇,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29 关注: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2024级网络工程专业钱玮

一、缘起:为何聚焦大通古镇?——调研背后的文化使命与时代需求
  
  “一座大通镇,半部长江航运史。”这句在铜陵当地流传甚广的俗语,道出了大通古镇独特的历史地位。作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大通古镇自唐代起便是商船云集的商贸重镇,明清时期更因盐茶贸易鼎盛而被誉为“小上海”,境内留存的大士阁、明清石板街、古码头等文化遗产,不仅是古镇兴衰的见证者,更是皖江地区商贸文化、民俗文化的活态载体。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座曾经繁华的古镇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部分古建筑因年久失修日渐破败,大通茶干制作技艺、龙灯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人断层的风险,旅游产品单一、产业结构失衡导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当下,如何让千年古镇“活”起来、“火”起来,既守护好文化根脉,又找到符合时代需求的发展路径,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
  
  “我们不仅是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是文化传承的参与者、乡村振兴的助力者。”调研团队组长钱玮在出发前的动员会上说道。基于对古镇文化价值的认同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团队决定以专业视角为支撑,将技术思维与文化调研相结合——不仅要梳理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更要通过数据分析、新媒体传播等方式,为古镇的宣传推广与发展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为确保调研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团队在前期准备阶段做足了功课:通过查阅《铜陵县志》《大通镇志》等史料,系统了解古镇从唐代建镇、明清鼎盛到近现代转型的历史脉络;邀请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开展专题培训,学习文化遗产调研方法与访谈技巧;设计涵盖“文化认知”“体验需求”“发展建议”等维度的调查问卷,为后续数据收集与分析奠定基础。6月28日,随着团队分工的明确、调研方案的敲定,一场关于千年古镇的“文化解码”之旅正式拉开帷幕。
  
  二、足迹:四天三夜的深度探访——用脚步丈量古镇的历史与当下
  
  6月29日清晨,迎着长江的第一缕晨光,调研团队分为两组,开启了对大通古镇的实地考察。一组由章骏豪带队,聚焦古建筑与文化遗产的保存现状;另一组由祝俊枫负责,深入街巷与商铺,开展问卷调查与居民访谈。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团队成员的足迹遍布古镇的每一个角落,用镜头记录斑驳的砖墙,用笔记本写下居民的讲述,用数据收集游客的期待。
  
  (一)古建筑:触摸千年古镇的“岁月肌理”
  “你们看这石板路,每一块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下雨天走在上面,能听到雨水顺着石板缝隙流淌的声音,这是现代马路没有的韵味。”在明清石板街,当地文化站工作人员王师傅向调研团队介绍道。石板街全长约500米,青石板历经岁月打磨,表面已泛出温润的光泽,两侧的砖木结构商铺保留着“前店后宅”的传统格局,部分店铺门楣上还留存着着“泰祥”“同顺昌”等老字号的痕迹,依稀可见当年“商贾云集、货通天下”的繁华景象。
  
  然而,繁华背后也藏着隐忧。团队在考察中发现,石板街西侧约10间商铺因长期无人居住,屋顶已出现漏雨现象,部分木构件被虫蛀蚀;位于古镇核心区的大士阁,虽在2010年进行过修缮,但因资金有限,阁楼内的木雕装饰仍存在褪色、开裂问题;古码头遗址因长江水位变化与泥沙淤积,部分石阶已被淹没,缺乏有效的保护与展示设施。
  
  “这些古建筑就像老人的身体,需要定期‘体检’和‘保养’。”章骏豪在考察日志中写道,“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当地政府虽然在2023年启动了古建筑修缮工程,但因资金缺口较大,工程进度缓慢,且缺乏专业的文物修复人才,部分修缮工作存在‘重外观、轻细节’的问题。”为详细记录古建筑现状,团队成员运用手机拍摄与手绘草图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一处文化遗产进行编号登记,共完成32处古建筑的现状记录,为后续提出保护建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访谈:倾听古镇守护者的“心声与期盼”
  “我做茶干已经40年了,从父亲手里接过这门手艺时,他告诉我,‘做茶干要像做人,用料要实,火候要足’。”在大通镇老街上的“李氏茶干坊”,72岁的李建国老人一边演示茶干制作工艺,一边向调研团队讲述传承故事。大通茶干因“色泽酱红、质地紧实、咸鲜回甘”而闻名,制作过程需经过选豆、泡豆、磨浆、煮浆、点卤、压榨、卤制等等12工序,其中“卤制”环节需使用由八角、桂皮、丁香等10余种香料配制的老汤,老汤越陈,茶干风味越浓郁。
  
  然而,这门传承百年的技艺正面临“断代”风险。“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了,又累又不赚钱。”李建国无奈地说,“我儿子在外地打工,多次劝我关掉作坊,说不如把房子租出去省心。但我舍不得,这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要是在我手里断了,我对不起先人。”
  
  与李建国有着同样担忧的,还有龙灯舞传承人张顺发。大通龙灯舞起源于清代,每逢春节、元宵,古镇居民都会舞起长达20米的布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前舞龙灯,整条街的人都来帮忙,扎龙灯、练动作、组织巡游,热闹得很。现在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元宵节想凑齐20个舞龙的人都难。”张顺发告诉团队,为了留住这门技艺,他每年都会在镇上的小学开展龙灯舞教学,但因缺乏固定的训练场地与经费支持,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除了非遗传承人,团队还走访了古镇居民、政府工作人员、商户等不同群体,共完成28人次深度访谈。从访谈中得知,当地居民对古镇的文化认同感极强,85%的受访者表表示“望保留传统生活方式”,但同时也期待通过适度开发提高生活水平;政府工作人员则坦言,在古镇发展中面临面临“与开发”的”的——过度保护会限制经济发展,而盲目开发又可能破坏文化本真;商户们则普遍反映,古镇旅游季节性明显,旺季(春节、国庆)游客较多,淡季则门可罗雀,且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缺乏能留住游客的体验项目。
  
  (三)问卷:收集游客与居民的“真实反馈”
  为量化了解不同群体对古镇文化的认知与需求,祝俊枫带领的小组在古镇入口、石板街、古码头等游客集中区域,以及居民生活区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86份,其中游客问卷218份,居民问卷168份。
  
  调查结果显示,在文化认知层面,78%的受访者知晓古镇与“长江航运”“盐茶贸易”的历史关联,52%能准确识别大士阁、明清石板街等核心遗迹,这表明古镇的核心文化符号具备一定的传播基础;但仅23%的受访者了解大通茶干制作技艺、龙灯舞等非遗项目,且原住民对非遗的认知度(65%)远高于游客(12%),反映出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仍局限于本地圈层,未能有效触达游客群体。
  
  在文化体验层面,60%的游客认可古镇“历史氛围浓厚”,认为“走在石板街上,能感受到千年古镇的韵味”;但55%的游客表示“体验项目单一”,“除了看古建筑,没什么可参与的活动”;超80%的受访者(包括游客与居民)期待增加非遗体验项目(如茶干制作工坊、龙灯舞教学)、历史情景剧表演、民俗文化展览等内容,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入解古镇文化。
  
  在发展建议层面,40%的受访者认认为“加大古建筑修缮力度”,35%建议“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与传承”,225%提出优化旅游配套设施(如增加停车场、提升餐饮质量)”。此外,有居民建议“控制商铺数量,避免过度商业化”,也有游客希望“开通从铜陵市区到古镇的直达公交,方便出行”。这些反馈为团队后续撰写调研报告、提出发展建议提供了重要依据
  。
  三、思考:千年古镇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剖析与路径探索
  
  经过四天的调研,团队成员对大通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清晰地看到了古镇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在每晚的小组会议上,大家围绕“文化传承如何破局”“经济发展如何提质”“乡村振兴如何落地”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结合收集到的资料与数据,梳理出古镇发展的三大核心问题,并探索相应的解决路径。
  
  (一)问题一:非遗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传播与传承机制待完善
  调研发现,大通古镇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大通茶干制作技艺、龙灯舞,还有剪纸、木雕、民歌等传统艺术形式,但这些非遗项目大多“藏在民间”,缺乏系统的展示平台与传播渠道。一方面,非遗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且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如大通茶干制作技艺目前仅有5位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65岁;另一方面,非遗文化与旅游体验结合不紧密,游客难以通过通过“见、摸得着、尝得到”的”的受非遗魅力,导致非遗的传播范围有限。
  
  针对这一问题,团队提出“三位一体””的承与传播方案:一是“建立非遗体验馆”,在古镇核心区选取闲置的传统民居,打造集“展示、体验、销售””于体的非遗体验馆,邀请传承人现场演示茶干制作、龙灯扎制等技艺,让游客亲身参与制作过程,将非遗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带走的“文化产品”;二是“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与铜陵当地中小学、社区合作,开设非遗兴趣班,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同时鼓励居民参与非遗文化活动,形成“全民传承”的氛围;三是“利用新媒体传播非遗故事”,拍摄非遗传承人纪录片、制作非遗技艺短视频,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传播,提高大通非遗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二)问题二:旅游体验“走马观花”——产品与服务质量待提升
  当前,大通古镇的旅游模式仍停留在“观光型”阶段,游客以“半日游”为主,人均停留时间不足3小时,旅游消费集中在餐饮、小额购物,缺乏高附加值的体验项目与文创产品。调研中,有游客反映:“古镇的古建筑很有特色,但除了拍照,没什么可玩的,下次可能不会再来了。”同时,古镇的旅游配套设施也存在短板,如停车场容量不足(旺季时车辆需停在1公里外的临时停车场)、餐饮店铺同质化严重(以家常菜为主,缺乏地方特色)、导览系统不完善(部分景点无英文标识,缺乏语音导览设备)等,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
  
  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建议从“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两面入手:在产品创新上,设计设计“文化深度游”线路,推出“跟着非遗游大通”“长江航运历史探秘”等主题旅游产品,结合情景剧(如还原明清时期盐茶贸易场景)、夜间灯光秀(如在古码头打造长江文化灯光展)等形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开发特色文创产品,以古镇古建筑、非遗元素为设计灵感,推出笔记本、书签、冰箱贴等文创周边,同时将大通茶干与旅游结合,推出“茶干文化礼盒”,提升产品附加值。在服务升级上,建议当地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扩建停车场、增设旅游厕所,优化从市区到古镇的交通线路;引入专业的旅游运营团队,对商户进行培训,提升餐饮、住宿的服务质量;完善导览系统,增加多语言标识与智能导览设备,方便不同群体游客游览。
  
  (三)问题三:保护与开发“左右为难”——平衡机制待建立
  在调研中,“过度商业化”是居民与游客普遍担忧的问题。目前,古镇核心区已有30余家商铺,其中餐饮、小吃店占比超过60%,部分传统民居被改造为商铺,导致古镇的“生活气息”逐渐淡化。同时,古建筑修缮工作因资金不足、人才短缺进展缓慢,部分修缮项目存在“修旧如新”的问题,破坏了古建筑的历史风貌。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实现适度开发,成为古镇发展的关键难题。
  
  团队认为,解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需要建立科学的平衡机制:一是“制定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邀请文物保护专家、旅游规划专家共同编制规划方案,明确古建筑保护范围、商铺布局、开发强度等指标,如限定核心区商铺数量不超过50家,且优先引入非遗体验、文化创意、特色餐饮等与古镇文化相符的业态,禁止开设同质化强、商业化过重的店铺;二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除了政府财政投入,可通过“政府+企业+社会资本”的模式,吸引文旅企业参与古镇开发,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捐赠,设立古镇保护基金,用于古建筑修缮与非遗传承;三是“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与安徽建筑大学、铜陵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古镇保护与开发实习基地”,吸引文物修复、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到古镇实习、就业,为古镇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成果:青春智慧助力古镇发展——调研成果展示与落地展望
  
  此次调研共形成三大成果:一是《铜陵大通古镇文化调研总报告》,全面梳理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现状与核心问题,提出12条具体的发展建议;二是《大通古镇文化宣传视频》,通过镜头展现古镇的古建筑、非遗文化与居民生活,时长5分钟,计划在铜陵市文旅局官方平台、团队新媒体账号发布;三是《大通古镇成果展示册》,收录调研过程中的照片、访谈语录、问卷数据等资料,作为向学校、政府部门汇报的重要材料。
  
  “调研虽然结束了,但我们与大通古镇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团队成员陶佳勇表示,后续团队将持续关注古镇的发展动态,协助当地政府推进非遗体验馆建设、新媒体宣传等项目,同时利用网络工程专业的优势,为古镇设计线上导览系统、文创产品电商平台,用专业技术助力古镇数字化发展。
  
  此外,团队还计划在学校开展“大通古镇文化分享会”,通过展示调研成果、播放宣传视频,让更多同学了解这座千年古镇的文化魅力,呼吁更多青年学子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行动中来。“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通古镇不仅成为‘历史的标本’,更成为‘活态的文化空间’,让千年古镇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钱玮说。
  
  五、结语:乡村振兴路上的“青春担当”——从调研到行动的思考
  
  为期四天的铜陵大通古镇文化调研,不仅让2024级网络工程班的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千年古镇的历史文化,更让大家深刻体会到青年一代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在调研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他们脚步丈量古镇的每一寸土地,用倾听记录居民的每一个期盼,用思考探索古镇的发展路径,将青春的热情与智慧融入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大通古镇的故事,是中国众多传统古镇的一个缩影。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守护好文化根脉,让传统与现代交融,让古镇既保留“乡愁记忆”,又具备“发展活力”,是每一座古镇都需要面对的课题。而青年一代,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有责任、有能力为这一课题提供“青春答案”——无论是通过调研提出发展建议,还是通过技术助力古镇数字化转型,抑或是通过宣传让更多人关注古镇文化,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能汇聚成推动古镇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正如调研团队在成果汇报会结尾所说:“千年古镇的传承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与付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愿意成为这一进程中的‘铺路石’与‘传声筒’。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