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前夕,安徽省广德市四合乡徐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一阵阵笑声从二楼活动室传出来。8月25日上午,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3级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崔昌爱同学,与多名返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围坐长桌,用废鸡蛋托、旧香皂做起手工。活动虽小,却让这个传统佳节多了“绿色”味道。一、节日感党恩,环保迎七夕
今年暑期,崔昌爱参加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她主动对接家乡徐村社区,提出以“节日感党恩 共话新时代”为主题,办一场“巧手变废为宝”手工课。社区书记一口答应:“村里正好缺年轻人带创意,你来我们就搭台。”于是,一场只有6个人、却准备充分的小课堂悄悄酝酿。二、两场小手工,废物大变身
活动九点开始。志愿者们先把10个废鸡蛋托拆成单粒,剪刀咔嚓几下,剪成五瓣小花;彩笔、广告颜料一字排开,大家边聊天边上色,一朵朵“牡丹”“月季”在桌面上盛放。接着,把五颜六色的扭扭棒缠在旧发箍上,再把干透的花朵用热熔胶固定——不到一小时,5顶“非遗簪花”完工。志愿者把花冠往头上一戴,笑着自拍:“原来垃圾也能这么美!”第二项是“水晶葡萄串”。崔昌爱把积攒的500克透明香皂切成小块,放进小铁锅隔水加热,几分钟后化成澄澈液体。滴入蓝色色素、两滴薰衣草精油,轻轻搅拌,空气里满是香味。长麻绳剪成25厘米小段,穿过模具小孔,末端打结。香液倒入模具,盖上带孔的盖子,静静等待30分钟。脱模那一刻,18颗圆润的“葡萄”挂在绳上,晶莹剔透。大家把绳子一收,系成一串,挂在洗手台旁,“以后洗手搓两下就有泡沫,好看又实用。”三、青春对话,笑声不断
虽然只在室内,没有邀请更多村民上楼,但6名参与者全是“90后”“00后”。他们边做手工边交流:有人回忆小时候过七夕吃“巧果”,有人谈起大学社团的环保活动。崔昌爱把提前做好的PPT用平板播放,展示“鸡蛋托前世今生”:从养鸡场到餐桌,再到垃圾堆,最后被剪成花朵戴在头上,一条“重生”轨迹让伙伴们直呼“神奇”。
“以前觉得环保是大人的事,今天发现只要动动手,我们也能出份力。”返乡大学生晏慧敏说。社区工作人员何霞把大家的成品拍照发到村民微信群,几分钟就收获上百个点赞。四、小课堂留下大念想
两个半小时很快过去,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垃圾袋却只有小小半袋。活动结束,崔昌爱把剩余材料分类回收,又把教程打印成A4纸贴在实践站门口,“谁想回家带孩子做,随时来拿。”
社区书记表示,下一步准备把这两套手工列入周末亲子课堂,“让孩子们也试试,让环保的种子早早种下。”
崔昌爱说:“一个人下乡,力量有限,但把方法留下,就能把一分钟的感动变成一年的行动。”(通讯员:崔昌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