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闽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心社共筑,秉心相伴”社会实践队赴漳州市芗城区、龙文区等多地,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由邢舒惠和余瑞萍两位老师指导,7名社会工作专业本硕学生组成,通过问卷调研、成长小组、同伴教育、心理情景剧等多元形式,系统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著,获得服务对象与合作单位的高度认可。
为精准把握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服务需求,实践队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自主设计涵盖情绪、压力、人际交往与心理求助意愿等多维度的调查问卷。6月至8月间,团队分组深入社区、学校及公共活动场所,以“线上+线下”方式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2份,有效回收率达93.08%。数据经初步整理分析,为后续针对性干预提供了扎实依据。
基于调研所发现的青少年在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与人际交往方面的需求,实践队依托“福蕾行动计划”,在龙文区民政局的支持下,推出“希望启航,心理赋能”系列成长小组。活动由研究生督导、本科生带领,通过结构化游戏、情景模拟、艺术表达等形式,构建安全信任的团体氛围。首场活动服务困境儿童8名,参与儿童在希望感、情绪表达与人际信心等方面已有积极转变。
团队高度重视同辈支持在心理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创新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主题同伴教育。在完成系统培训后,实践队于7月初前往平和县霞寨中心小学,组织学生通过情景模拟、快问快答、分组讨论等形式,学习心理变化、情绪管理与沟通技巧。活动有效降低了学生心理求助障碍,初步构建了朋辈心理支持网络。
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团队自主创编心理情景剧《成长心路》,聚焦学业压力、朋辈关系与自我认同等现实议题,以戏剧形式呈现心理困境与应对方式。该剧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在实践地学校展演后引发广泛共鸣,许多学生表示“在剧中看到自己”。演出后的互动讨论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效果。
本次实践共直接服务青少年逾200人,显著提升了参与者的心理调适能力与求助意识。团队深度融合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形成“调研评估—专业干预—朋辈支持—心剧展演”四位一体的服务闭环,创新性地将小组工作、同伴教育、戏剧治疗等方法运用于实践。活动获得多地学校和社区的积极反馈,相关材料已系统整理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务工具包,为后续服务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闽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心社共筑,秉心相伴”实践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素养,扎实完成本次暑期“三下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实践,展现了高校学子服务社会、赋能成长的优良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