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插秧日记

发布时间:2025-08-28 关注:

来源:陶正哲

七月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稻田里已响起轻微的水声。我背着一捆秧苗,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泥泞的田垄。这个暑假,没有旅游计划,没有兼职安排,我选择用一场独自的插秧实践,完成自己与土地的“对话”。
 
 
7月10日是我下田的第一天。清晨五点,天刚泛白,我就跟着陈大爷到秧田拔秧苗。“拔秧要连根带土,不能伤了根须,捆的时候要松紧合适。”陈大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我学着老人的样子蹲下,没一会儿就腰酸背痛,手指被泥水浸得发白起皱。“原以为拔秧很简单,没想到蹲下十分钟就站不起来了。”揉着膝盖,额头上已渗出细密的汗珠。
 
真正的挑战在插秧时到来。陈大爷教我:“行距一尺,株距半尺,每蔸插三苗,插深了不发棵,插浅了易漂苗。”我拿着一小把秧苗,小心翼翼地往泥里插,可刚插好的秧苗要么东倒西歪,要么插得太深只剩个苗尖。我急得直冒汗,陈大爷却不急不躁:“别急,手要稳,腰要沉,把苗往泥里送的时候稍用力。”
 
正午的太阳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稻田里的水温渐渐升高,热气从水面蒸腾而上,裹得人喘不过气。我的T恤早已湿透,汗珠顺着下巴滴进田里,在水面溅起细小的涟漪。胶鞋里灌满了泥水,每走一步都格外沉重。我学着陈大爷的样子,把草帽往头上压了压,继续埋头插秧。“刚开始总想着快点插完,后来发现越急越乱,反而不如慢慢来。”田间的节奏教会我耐心。
 
独自劳作的日子里,孤独成了另一种考验。没有同伴说笑,只有风声、水声和偶尔的蛙鸣。起初我觉得有些枯燥,后来我渐渐学会和土地“交流”:观察秧苗在阳光下的姿态,看蜻蜓在水面点水,听远处稻田里的虫鸣。“原来田野里藏着这么多声音,以前在城市里根本听不到。”有一次看到一只白鹭落在田埂上,静静地陪着我插秧,那一刻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每天中午,我都会回到陈大爷家吃午饭。老人总会特意多做个荷包蛋,“孩子耗体力,得多吃点。”饭后歇晌时,陈大爷就给我讲过去的农耕故事:“我们那时候插秧,全村人一起上,田埂上摆着各家的茶水点心,插完一家插另一家,热闹得很。”这些故事让我对农耕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插秧不只是种粮食,还藏着人情味。”
 
半个月下来,我晒黑了不少,手上磨出了茧子,胳膊被稻叶划出了细密的红痕,但我的动作越来越熟练。从最初一天只能插半分田,到后来一天能插两分多地,插的秧苗也从歪歪扭扭变得整齐划一。“你看这苗插得,行距株距都标准,比有些老把式还强!”陈大爷检查完稻田,忍不住对路过的村民夸赞。
 
7月20日,最后一块稻田插完秧时,夕阳正缓缓落下。我站在田埂上,看着整齐的秧苗在晚风中轻轻摇晃,像一片绿色的波浪。我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照片里的稻田尽头,是沾满泥点的胶鞋。“这是我这个夏天最珍贵的照片。”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正含义。
 
离开村子那天,陈大爷塞给我一袋新摘的花生:“孩子,以后常来看看,你的秧苗秋天就能收了。”我点点头,眼眶有些发热。这场独自的插秧实践,不仅让我学会了一项农活,更让我读懂了土地的厚重与劳动的价值。
 
这个夏天,没有喧嚣的人群,没有热闹的团队,我用一个人的坚持,在田埂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那些滴落在稻田里的汗水,不仅浇灌了秧苗,也浇灌了一个年轻人对生活的理解——劳动从不需要喧嚣的陪伴,当你真正俯下身子亲近土地,每一份付出都会有最真诚的回应。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