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专访杨民社:深深农笔心 遍闻稼穑香

发布时间:2025-08-28 关注: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张棱晰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三下乡”暑期“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社会实践团抵达西安市灞桥区,团队成员走进洪庆文化艺术基地,与杨民社老师深入交流。杨民社老师是深耕农民文学领域的 “引路人” 与 “守护者”。他既有一线语文教学的经验,能以通俗方式引导学生与农民亲近写作;又数十年扎根乡土,了解身边的农民诗人,清晰洞悉农民写作。
 
图为实践团专访杨民社老师  通讯员 赖屿楦 摄
    谈及 “教师” 与 “写作者” 的双重身份,杨民社老师笑着用 “田里稻麦共生” 作比:“教学让我的写作更接地气,写作又让课堂更鲜活。” 他坦言,日常教学中,学生的童言童语常成为创作灵感 —— 如学生作文里 “麦子笑弯了腰” 的表述,便被他化用到诗中,比刻意雕琢的句子更生动;而讲《为人民服务》时,他结合自身创办《求索杂志》、发表报道的经历,让学生读懂课文背后的精神内核。在他看来,写作是 “记录生活、传递真情” 的载体,而阅读则是创作的根基:年少时啃读《古文观止》,高考前抄录《桃花源记》,这些经典让他学会 “站在古人肩膀上写乡土”,如今看到麦浪仍会想起 “风吹麦浪千层浪” 的韵律。​
    作为老党员,延安精神中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理念,深深影响着他的写作观。“农民写作要向着土地与人民,就像《卖炭翁》写‘心忧炭贱愿天寒’,得把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写出来。” 他以鄠邑区农民作家郭永涛为例,称赞其扎根林场收集素材、出版十余本书的坚持,认为这正是 “为人民写作” 的体现。同时,作为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员,他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农民生活故事与民间创作,也成为农民写作的宝贵素材:“民间故事里藏着乡土的根,农民作家把这些故事写出来,就是在为地方文史留档案。”​
    当谈及 “拇指作家” 这一核心议题,杨民社老师首先肯定了新媒体对农民写作的赋能:“我 50 多岁学做电子学籍,现在也看公众号!以前投稿要等半个月回信,现在手机一点,全国都能看见,门槛低了,更多农民愿意动笔了。” 他透露,鄠邑区已有不少农民加入 “拇指作家” 行列,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写短诗记录农忙,有人在抖音分享带泥土气的散文,“内容全是身边事,春播的期盼、秋收的忙碌,特别真实”。​
    但他也不回避当前存在的问题:部分 “拇指作家” 为追求点击量,写脱离乡土的虚浮内容,“忘了脚下的土地”;还有人虽写得好,却不懂如何运营账号、扩大影响力,优秀作品被埋没。在他看来,“拇指作家” 的时代价值在于 “为乡村留声”—— 他们的作品是地方文史资料的鲜活补充,更是基层声音的传递者。要让这些文字被更多人看见,需 “先求真实,再谋传播”:“先写村口的老槐树、邻家的红白事,把生活写透了,自然能打动读者。”​
    对于 “拇指作家” 的发展,杨民社老师建议:一方面要借鉴传统农民创作 “扎根真实” 的内核,避免跟风逐流;另一方面,相关组织可提供新媒体运营培训、搭建作品展示平台,帮他们解决 “缺技巧、缺渠道” 的难题。他特别希望实践团在后续研究中,多关注农民作家 “缺时间、缺认同” 的现实困境,“多为他们发声,让更多人知道,农民的笔能写出中国乡村最鲜活的故事”
 
 图为实践团专访杨民社老师  通讯员 赖屿楦 摄
    此次专访,杨民社老师用自身经历与深入观察,为农民 “拇指作家” 的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创作要以 “真实” 为根,以 “人民” 为魂,借助新媒体扩大影响力,同时守住乡土情怀。未来,需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技能培训等方式,为 “拇指作家” 解决实际困难,让这一群体成为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 正如杨老师所说:“农民的文字里藏着乡村的生命力,留住这些文字,就是留住乡村的根与魂。”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