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轻工业大学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传承中华文化”
发布时间:2025-08-28 关注:
来源:郑州轻工业大学“鼎立华夏·文脉传承”研学实践团
历史是文明的根脉,遗址是历史的见证。为深入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5年盛夏,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鼎立华夏·文脉传承”研学实践团以文明寻根为笔,奔赴河南多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在触摸历史中激活文明记忆,让古老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
团队先后抵达洛阳二里头遗址、郑州商都遗址、郑州大河村遗址进行研学实践,由此开启了一场沉浸式参观学习之旅。博物馆的展厅之中,不同类型的文物展品映入眼帘。陶器刻符与汉字演变展板前,团队认真研读,负责拍摄、记录文物的成员梳理着文字从萌芽到逐渐成熟的脉络,惊叹于中华文明文字传承的源远流长。青铜作坊遗址中,分工明确的青铜器铸造流程展现出古人的智慧与精湛技艺,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对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先进性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他们仔细观察每一件展品,学习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地位,队长温可馨感叹道:“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坚韧传承在此刻变得鲜活而具体。”移步复原展厅,400平方米的动态沙盘光影流转,“内城外郭”的规划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早期城市建设的智慧;彩陶工坊中复原的制陶流程,记录了先民的实践经验。展柜中,“彩陶双连壶”展现的“和而不同”的理念,至今仍在中华文化中延续。团队成员沿着文明的轨迹,梳理中华文明从早期国家形态到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脉络,以微课形式将资源转化为大众教育素材,用青年视角传播中华文明故事。
与一般的被动参观不同,这支青年团队主动运用视频拍摄手段进行文化记录。在展厅中,他们选取各博物馆中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文物展品进行拍摄,详细解说该文物的背景内容及其在中华文明延续中的重要地位,让观众能够通过视频直接了解该博物馆及各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在视频中,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物成为了镜头下被拍摄的主角。从一个古代彩陶上的复杂纹饰,到一件精美的青铜礼器,再到一副历史长卷背后蕴藏的神秘故事,团队成员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通俗易懂地向观众讲述这些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作用以及它们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所经历的变化。团队指导老师李燕表示:“这些视频不仅仅是对中华文明延续的记录,更是青年一代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诠释中华文明,为传播文化自信找到了更贴近当代青年的表达途径。”
经过实践活动的洗礼,团队成员认真总结提炼,整理形成了《洛阳二里头遗址、郑州商都遗址、郑州大河村遗址研学手册》,包含二里头遗址、商都遗址、大河村遗址的核心文物导览、历史脉络梳理及研学思考题,供高校学生及社会公众参考。同时,团队成员同步撰写实践心得,总结在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播方面的青年视角经验。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博物馆文物背后传递的文化自信,团队成员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视频展示了各文物背后的魅力与价值,希望激发更多青年对博物馆文化的兴趣与关注。与此同时,团队通过在各社交平台发起“青年话文明”话题讨论互动,鼓励公众参与、分享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感悟,扩大活动影响力。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