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丰诗村西郊迎实践团,觅香寻笔话乡土文心

发布时间:2025-08-28 关注: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张棱晰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怀揣对乡土文学的热忱,踏入西安市鄠邑区西郊村 —— 这片被称作 “陕西省农民诗人故乡” 的土地,正式开启一场与乡土诗意对话、与民间文心共鸣的实践之旅。村委会二楼,村干部和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的会员们陆续到达,给予实践团欢迎与全力支持,让大家得以更顺畅地走进农民诗歌的世界,探寻其生长、传承的鲜活生态。
    会议开篇以实践团成员朗诵苦果老师专为此次活动创作的诗歌为序,紧接着主持人庄重介绍出席嘉宾,随后王随堂同志发表欢迎词,陈亚琴同志代为宣读李学如会长的贺信,杨民社同志代表陕西农民诗歌学会致感谢词,向参与及支持活动的各方表达谢意。
图为活动现场  通讯员 王嘉玉 摄
    最激动人心的环节,当属即兴朗诵。主持人话音刚落,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的阮芬同志便率先起身,她穿着朴素的花布衫,声情并茂地朗诵诗稿《美哉大鄠县》。她的声音带着关中方言的醇厚,每一句都像在唱秦腔,抑扬顿挫间满是对家乡的热爱。阮芬同志刚读完,何志荣同志便迫不及待地举起手。他是甘亭街道关工委的骨干成员,朗诵完诗歌,台下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紧接着,姬仁斌同志朗诵了《父亲的锄头》,诗里写父亲用锄头种了一辈子地,退休后把锄头挂在墙上,却总对着锄头念叨“地里的庄稼该浇水了”,质朴的文字里藏着深沉的乡土情结。
图为即兴朗诵环节  通讯员 张棱晰 摄
    农民诗歌即兴朗诵活动为青年传播乡土文化提供了许多启示。在 “善用在地语言” 上,青年可从 “挖掘 + 转化”两方面切入。一方面,组建 “乡土语言采集小队”,走访家乡长辈记录方言童谣、民间谚语,如整理关中地区 “麦熟一晌,蚕老一时” 等农耕俗语,建立方言素材库;另一方面,将方言融入创作,比如用家乡话录制乡土诗歌朗诵短视频,或在校园戏剧社编排方言小品,把 “土味” 方言转化为鲜活的传播载体,让本土语音成为连接青年与乡土的情感纽带。​
    针对 “聚焦真实细节”,青年需以 “观察者 + 记录者” 的身份深入生活。可开展 “乡土十日观察计划”,走进田间地头记录农耕场景,如拍摄农民播种、灌溉的细节,或采访祖辈的劳作故事。还可在校园开设 “乡土故事专栏”,用散文、漫画等形式呈现这些细节,避免用空泛的 “热爱家乡” 口号,让真实场景引发情感共鸣。​
    在 “采用轻量化形式” 上,青年要善用多元平台创新传播。线上可借鉴 “即兴朗诵” 的灵活性,在抖音、B 站发起 “1 分钟乡土诗歌挑战”,鼓励网友用手机拍摄身边的乡土景象并搭配短诗朗诵;线下则依托校园社团,举办 “乡土文化快闪活动”,在食堂、操场等场所开展小型朗诵会,或组织 “乡土手作市集”,将剪纸、泥塑等传统手艺与乡土文学展示结合,让乡土文化以轻量化、接地气的方式融入青年日常。
    这场雅集,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专业的朗诵技巧,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最鲜活的文字。实践团成员们看着眼前为诗歌热烈讨论的村民与嘉宾,深刻体会到了西郊村的诗意,从不是刻意营造的浪漫,而是农民们把对土地的热爱、对日子的珍惜,一笔一划写进诗行里;而青春与乡土的相遇,也不止是一场活动,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让农民的声音被听见,让乡土的诗意被看见,这便是此次赴诗乡之行最珍贵的收获。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