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路径,近日,西南石油大学千编万化暑期社会实践队在2025年7月1日走进成都市新都区新繁棕编文化体验馆,开展以 “触摸棕编匠心,传承非遗文脉” 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棕编展品、对话非遗传承人、亲手学习创作,在指尖的经纬交错中,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一、沉浸式参观:在展品中读懂棕编的百年文脉
新繁棕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 “选材精良、编织精巧、形态逼真” 的特点闻名遐迩,至今已有 300 余年历史。千编万化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抵达体验馆后,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开启了沉浸式参观之旅。
图为馆内棕编作品展示。袁晓敏 供图
体验馆内,各类棕编作品琳琅满目,从传统的生活用具到创意十足的艺术摆件,全方位展现了新繁棕编的技艺高度与创新成果。展柜中,直径不足 10 厘米的 “棕编蝈蝈笼” 纹理细密,笼身镂空处均匀对称,放入手指轻晃,还能听到篾条碰撞的清脆声响;墙上悬挂的 “棕编孔雀开屏” 作品长达 1.2 米,孔雀的尾羽层次分明,每一根 “羽毛” 都通过不同的编织技法呈现出渐变效果,阳光透过展馆玻璃洒在作品上,仿佛孔雀正展翅欲飞。此外,融合现代审美的 “棕编文创系列” 更让成员们眼前一亮 —— 棕编材质的书签印着新繁古镇的地标图案,棕编与布艺结合的手提包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还有造型可爱的棕编生肖挂件,成为年轻游客喜爱的 “网红产品”。
“没想到一片普通的棕榈叶,能在匠人手中变成这么多精美的作品!” 大家在参观时不禁感叹。工作人员介绍,馆内收藏的近千件展品,涵盖了新繁棕编不同历史时期的技艺风格,其中多件作品曾在全国非遗技艺展演中获奖,“这些作品不仅是技艺的载体,更是新繁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坚守的见证。”
二、深度对话:听潘师傅讲述棕编的传承与创新
为更深入了解新繁棕编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规划,实践团队长王兴宇代表团队,对新繁棕编文化体验馆的潘福东潘师傅进行了专题采访。潘师傅从事棕编技艺传承与教学工作已 20 余年,亲身经历了新繁棕编从 “养在深闺人未识” 到 “走向全国受青睐” 的转变。
图为王兴宇队长采访潘师傅。魏正坤 供图
采访中,潘师傅首先回顾了新繁棕编的历史脉络:“新繁地处成都平原,自古盛产棕榈,当地村民祖辈以编棕为业,最初编的是背篓、斗笠等生活用具,后来逐渐发展出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的技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繁棕编曾远销海外,成为出口创汇的特色产品。” 谈及传承困境,潘师傅坦言,随着工业化生产的普及,传统棕编曾面临 “年轻人不愿学、市场需求减少” 的难题,“最困难的时候,整个新繁能完整掌握复杂棕编技艺的匠人不足 10 人。”
不过,近年来在政府扶持与社会关注下,新繁棕编迎来了 “新生”。潘师傅介绍,目前体验馆已与当地中小学合作开设 “棕编兴趣课”,累计培养青少年爱好者超 5000 人;同时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参与文创设计大赛等方式,让棕编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去年我们的线上订单突破 3 万单,其中 80% 的消费者是 30 岁以下的年轻人,这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
“您认为大学生能为棕编传承做些什么?” 面对队长王兴宇提出的问题,潘师傅表示,大学生思维活跃、熟悉新媒体传播,希望更多学子能参与到棕编的 “年轻化转化” 中,“比如帮我们设计更符合现代需求的产品,用你们擅长的方式讲好棕编故事,让更多人知道新繁棕编、喜欢新繁棕编。”
三、亲手创作:在实践中感受匠心的温度
参观与采访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迎来了最期待的环节 —— 棕编技艺学习。体验馆特别安排了资深棕编老师,为成员们开展 “棕编入门教学”,从棕榈叶的处理、篾条的撕制,到基础纹样的编织,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
“撕篾条要顺着叶脉的方向,力度要均匀,太用力会断,太轻则篾条粗细不一。” 老师一边演示,一边手把手纠正成员们的动作。起初,不少成员因掌握不好力度,刚撕好的篾条频频断裂;学习 “交叉编织” 技法时,又因分不清篾条的上下顺序,导致作品松散变形。但大家没有气馁,反复拆解、重新编织,老师也逐一进行针对性指导。

图为全体成员在精心制作棕编作品。魏正坤 供图
经过近 2 小时的学习与练习,成员们逐渐找到手感。从简单的 “棕编小篮子” 到造型可爱的 “棕编小动物”,每个人都专注于手中的篾条,展馆内只剩下篾条摩擦的细微声响。
四、作品评选:以 “最佳蚂蚱” 致敬匠心活动最后,实践团开展了 “最佳棕编作品” 评选活动。成员们将自己的作品一一陈列,通过匿名投票的方式,选出大家心中最优秀的作品。经过紧张的投票与计票,成员李雨典创作的 “棕编蚂蚱” 以全票当选 “最佳作品”。
李雨典的 “棕编蚂蚱” 体长约 8 厘米,蚂蚱的头部采用 “圆形编织法”,双眼用黑色丝线点缀,显得灵动有神;身体部分通过 “螺旋编织” 呈现出分段效果,腹部的纹理清晰可见;最精巧的是蚂蚱的后腿,采用 “立体编织法”,腿部肌肉线条饱满,关节处可灵活弯曲,整体造型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跳跃起来。

图为成员李雨典的优秀作品展示。李雨典 供图
“为了编好这只蚂蚱,我在学习时特意观察了老师的手法,回家后还查了蚂蚱的真实形态,反复调整细节。” 李雨典分享创作心得时说,“通过这次创作,我不仅学会了棕编技艺,更体会到匠人‘慢工出细活’的耐心 —— 每一根篾条的摆放、每一次编织的力度,都藏着对技艺的敬畏。”

图为全体成员与潘师傅的合照。魏正坤 供图
此次新繁棕编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触摸了非遗的温度,更让大家在参与中明确了青年一代的文化责任。实践团队长表示,未来团队将整理此次活动的影像资料与采访内容,通过校园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进行推广,同时计划与新繁棕编文化体验馆建立长期合作,持续参与棕编文创设计与宣传工作,“我们希望用青春的力量,让更多人关注非遗、热爱非遗,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通讯员 袁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