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非遗:山大学子守护百年“沂蒙小棉袄”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28 关注:

来源:山东大学学生小树林支教调研团“沂路山海”队

  
  7月30日至8月9日,山东大学学生小树林支教调研团“沂路山海”队,跟随着吴家楼子的村支书的脚步,走进沂蒙精神的内核,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探索红色文化传承和现在吴家楼子发展相结合的路径。团队通过专人寻访、实地调研、集思广益提方案三向发力,以“沂蒙小棉袄”技艺与记忆的实体留存,用一针一线绣出新生。
  初见棉袄:触摸历史温度
  实践首日,“沂路山海”支教调研团成员们跟随着村支书的脚步走进吴家楼子的办公室中。鼻腔中率先充溢着沂蒙棉花特有的清新气息,让人心旷神怡,而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精美的沂蒙织物,再走进去,便是许多有关沂蒙精神和“沂蒙小棉袄”的书籍堆叠在书架上。成员们得到了村支书的允许,轻轻抚摸着棉袄。它是那样的柔软,彷佛看到了当年一件件让人看了饱含泪水的红色故事。
  紧接着,成员们开始对村支书进行采访。村支书说到,“沂蒙小棉袄”自民国初年其祖母初创,经其母李秀莲创新性地融入沂蒙剪纸图案,从而成就其标志性的“图案精美、保暖实用”特色效果。​他特别阐释了“沂蒙小棉袄”作为沂蒙独特冬日符号的文化内核。它不仅是冬日“穿棉袄、度寒冬”,承载“棉袄暖心、家人安康”的民俗载体。其融合沂蒙剪纸的花鸟鱼虫、几何纹样的图案,更凝聚着深厚的民间审美智慧。村支书强调道:“技艺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每一位年过半百的绣娘和青年人的智慧相结合,对保存这些珍贵的文化根脉至关重要。”这些话刻在了成员们的心中,为接下来提出方案有了一定的雏形。
  探访基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在实践的第二天,“沂路山海”支教调研团成员们走进了“沂蒙小棉袄”的生产地亦益农电商直播基地。这里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的融合空间。传统手工艺区,老匠人们遵循一位年迈的绣娘传承的古法:将棉花弹得蓬松,用木质纺车纺线,以草木染出天然色泽布料,手工缝制领口、袖口,盘扣弧度、刺绣针脚皆依百年标准。​
  现代生产区则是标准化流水线,工人操作电动缝纫机裁剪拼接,布料上的沂蒙山水等图案通过数码印花还原传统刺绣精髓。关键染色环节保留草木染技艺,借助仪器精准控制配比和时长,制作出一件又一件的棉袄。
  不过,让成员们疑惑的是,在厂外赫然醒目的是“益农电商直播基地”,却并没有看到有哪一位绣娘拿出手机开始直播,向外界介绍她们精美的产品。这里的负责人说到,在之前的直播中,收益比付出要大得多,所以渐渐的,绣娘们就渐渐的不愿站在镜头前了。基于这样的调查,成员们找出了“沂蒙小棉袄”的问题所在,让方案有了明确方向。
  集思广益:为非遗传承献智
  实践最后几日,“沂路山海”支教调研团结合见闻,针对“沂蒙小棉袄”困境提出系列方案。​
  传承上,建议整理村支书讲述的传承故事、老绣娘工序细节,编纂《“沂蒙小棉袄”技艺概要》,收录不同时期样式图片、工序描述及文化内涵,供学习者参考;设计文化宣传素材包,含海报模板、展板文案,供当地文化站或学校使用以扩大影响。​
  销售方面,针对直播效果不佳,提出线上推广思路:打造“老绣娘的一天”系列图文,增强产品情感连接;整理同类非遗成功案例,形成分析报告提炼经验;针对不同群体构思差异化描述方向,为销售推广提供思路。
  ​实践结语:寄望老手艺焕新生
  此次吴家楼子之行,团队不仅触摸到“沂蒙小棉袄”的温度,更读懂了一针一线里的文化根脉。那些凝聚着智慧的方案,或许只是微光,却寄托着让老手艺焕发新生的期许。愿这门承载着沂蒙记忆的技艺,能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得更远,让温暖与匠心代代相传。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