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宏观经济的浪潮裹挟着挑战而来,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始终牵动着经济发展的脉络。作为市场肌体中最活跃的细胞,它们在激活就业市场、平衡收入结构、推动产业创新等方面的价值不言而喻。可近三年来,疫情余波与行业周期的叠加冲击,让不少中小微企业陷入了发展的瓶颈。带着对互联网家装领域 “小而美” 企业生存现状的探究,7 月下旬,“数智微光:长三角一体化企业跃迁计划” 实践团将调研的脚步踏入了合肥政务区的创业园区,目标直指安徽期奇互联网家装有限公司。

公司大门 汤高峰 供图
推开玻璃门的瞬间,办公空间里涌动着忙碌的气息。开放式工位上,设计师正用数位板勾勒着户型改造方案,客服戴着耳机快速敲击键盘回复着 “全屋定制预算多少” 的咨询,几张散落着大理石样块和木纹贴纸的会议桌旁,业务员正对着施工图与合作方通电话。
随后,志愿者了解到企业的基本情况:2016年成立,现有员工22人,核心业务是依托自主开发的线上平台,上游链接本地30余家装修公司,整合设计、施工资源,下游为客户提供从户型解析、方案筛选到施工监理的全流程家装中介服务。

工作场景 汤高峰 供图
紧接着,志愿者围绕企业的发展历程展开采访。公司经理王祥回忆道,创业初期正赶上互联网向传统行业渗透的浪潮,当时大家发现装修市场存在"客户找靠谱公司难、公司获客成本高"的痛点,便想着用线上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客户能在网站上看案例、比报价、查评价,装修公司能精准对接需求,靠着这份"让家装更透明"的思路,企业头三年客户量每年都翻倍。

调研团队与经理交流心得 汤高峰 供图
“我们就是装修行业的‘婚介所’。” 经理王祥的比喻带着几分自嘲。2016 年他和伙伴创办这家公司时,正值 O2O 模式席卷传统行业,装修市场却还停留在 “跑小区发传单” 的原始阶段。“业主怕被增项坑,装修队愁没活儿干,我们就想搭个透明的桥。” 如今平台上入驻的 30 余家装修公司,都经过营业执照、施工资质、过往案例的三重核验。而对业主端,他们也有相应的透明化服务机制。谈及核心竞争优势与当下困境,王祥直言"成也时代,难也时代"。优势在于多年积累的"向信任":对上游装修公司,建立了严格的资质审核和服务评级体系,合作方违约率低于5%;对下游客户,打造了"装修资金第三方托管""节点验收满意再付款"的机制,客户复购推荐率达35%。而困境则直接来自房地产行业的连锁反应:这两年新房成交量下滑,装修需求跟跟着着缩水,平台月均订单量比2021年减少了近一半。
采访最后,王祥感慨道,互联网家装不是简单的"线上拉活",而是用技术让行业更规范。哪怕现在难,他们也在调整方向,比如推出"老房局部改造""智能家居加装"等轻量级服务,还和物业公司合作推广"装修后保洁+甲醛治理"打包业务。他希望政策能关注到这类"连接型"小微企业,比如给予线上平台技术升级补贴、牵头组织行业资源对接会,让大家能在寒冬里喘口气。
离开时,夕阳透过玻璃幕墙,在 “期遇新生,奇筑家巢” 的企业文化墙上投下光斑。这家 22 人的小企业,就像无数在时代浪潮中颠簸的中小微企业缩影,既有被市场寒流裹挟的挣扎,也有在缝隙中寻找生机的坚韧。而这场调研留下的,不仅是一份数据报告,更是对中国经济毛细血管真实脉动的深刻体察。(通讯员:汤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