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激活红色资源 以精神之力赋能时代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19 关注:

来源:缅怀先烈队

激活红色资源 以精神之力赋能时代发展
 
开篇: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
在中国的大地上,红色资源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宝库。据统计,全国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处,革命纪念馆、博物馆超过1600家,它们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新中国的发展史、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激活这些红色资源,不仅是对历史的守护,更是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让“精神财富”转化为“发展动能”。
 
一、守护红色根脉:让历史记忆永不褪色
 
红色资源是红色精神的物质载体,保护红色资源就是保护历史的根脉。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因素,许多革命文物曾面临“消失”的风险。近年来,各地通过抢救性修复、系统性保护,让红色遗产重焕生机。
 
抢救性修复:留住“即将消失的记忆”。在四川阿坝州,红军长征留下的标语、战壕、遗址等遍布全州。由于地处高原,气候恶劣,许多文物濒临损坏。当地启动“长征文物保护工程”,组织专业团队对170余处革命文物进行修复。在松潘县,工作人员用传统工艺修补红军用过的陶罐,用现代技术加固悬崖上的标语石刻,让这些“会说话的文物”得以留存。
 
系统性保护:构建红色保护网络。国家层面出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将革命文物保护纳入国家文化保护战略。各地纷纷建立“红色文物数据库”,对革命旧址、文献、实物等进行数字化存档,实现“线上线下”双重保护。在陕西,“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启动,将延安时期的窑洞、旧址、纪念馆等整合起来,形成连片保护、整体展示的格局,让红色资源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串联成线的“历史长廊”。
 
活态传承:让文物“动起来”。保护红色资源不仅是“存下来”,更要“用起来”。在贵州遵义,遵义会议会址通过“文物+故事+科技”的方式,让游客戴上VR眼镜“参与”遵义会议,感受历史决策的关键时刻;在河北平山,西柏坡纪念馆将“三大战役”的历史故事改编成情景剧,让观众在互动中理解“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内涵。这种“活态传承”让红色文物从静态的展示品变成动态的教育载体,让历史记忆更加鲜活。
 
二、红色文旅:让精神传承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红色资源不仅是精神财富,更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将红色精神与旅游产业融合,既能让游客在游览中接受精神洗礼,又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精神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红色旅游线路:串联起“初心之路”。国家文旅部门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涵盖了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到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从江西井冈山到陕西延安,从河北西柏坡到北京天安门等重要红色地标。这些线路将分散的红色资源串联起来,形成“追寻红色足迹”的旅游带。在湖南,“伟人故里”旅游线连接了韶山毛泽东故居、宁乡刘少奇故居、湘潭彭德怀故居,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不仅传播了红色文化,还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发展,让老区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红色文创:让红色精神“可携带”。各地红色纪念馆推出的文创产品,成为传播红色精神的“移动载体”。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印有“为人民服务”的搪瓷杯、复刻的红军背包等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以“红船”为原型的书签、笔记本等文创,让游客能将“红色记忆”带回家。这些文创产品既体现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让红色精神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被接受和传播。
 
红色研学:让青少年在行走中成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红色研学旅行成为青少年了解历史、传承精神的重要方式。许多学校组织学生走进革命老区,开展“重走长征路”“体验延安生活”等活动。在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旧址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在这里聆听会师故事、参与“红军会师”模拟仪式、体验“红军餐”,在实践中理解“团结奋斗”的意义;在重庆红岩魂纪念馆,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狱中斗争”场景,深刻体会江姐等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的气节。红色研学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课外生活,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红色的种子。
 
三、红色引擎:精神力量驱动社会进步
 
红色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教育和文旅,更在于它能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力量,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红色精神引领企业发展。许多企业将红色精神融入企业文化,以“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等理念指导生产经营。在华为公司,“自力更生”的红色精神激励着科研人员攻克“卡脖子”技术,在芯片研发等领域取得突破;在福耀玻璃,曹德旺以“实业报国”的信念,将企业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既成为行业领军者,又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红色精神中的创新意识、责任担当,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支撑。
 
红色力量助力乡村振兴。革命老区多是曾经的贫困地区,红色精神成为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精神密码”。在江西于都,红军长征出发地的群众传承“不等不靠”的精神,发展脐橙种植、红色旅游等产业,让“长征出发地”变成“致富新起点”;在福建宁德,当地干部以“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带领群众摆脱贫困,探索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乡村振兴之路。红色精神中的奋斗精神、创新意识,让老区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步履铿锵。
 
红色基因融入社会风尚。从“学习雷锋好榜样”到“最美逆行者”,从“时代楷模”到“身边好人”,红色精神中的奉献、担当、友爱等元素,正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护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志愿者们冲锋在前、默默奉献,他们身上体现的“舍生忘死、众志成城”精神,正是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在河南暴雨救灾中,无数人自发参与救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景,彰显了红色精神中“团结互助”的力量。红色精神正通过这些平凡英雄的事迹,融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凝聚人心的“粘合剂”。
 
结语:让红色精神在实践中永葆活力
 
红色资源是历史的见证,红色精神是未来的指引。激活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的荣光,而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开创未来。
 
当红色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当红色旅游成为新风尚,当红色精神融入企业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红色基因就会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它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传承红色精神,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每一个人都是传承者,每一次实践都是延续。让我们以红色精神为指引,在新时代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让红色之光永远照亮前行的道路。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