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让红色精神在青春血脉中流淌——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5-08-19 关注:

来源:缅怀先烈队

让红色精神在青春血脉中流淌——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与探索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的石库门内,一群“90后”“00后”青年举起右拳,庄严宣誓。他们中,有高校学生、企业职员,也有社区工作者,胸前的党徽与身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的牌匾交相辉映。“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百年前青年们‘救亡图存’的呐喊。”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王雨桐说,“那种为理想奋斗的热情,和我们今天为强国建设拼搏的心情,是相通的。”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它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当下与未来。在新时代青年中,红色精神正以一种更鲜活、更贴近的方式被理解、被践行——他们在红色故事中汲取力量,在社会实践中传承基因,让红色精神成为青春奋斗的底色。
 
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青年红色学习的新范式
 
“大家知道‘半条被子’的故事吗?1934年,三名女红军在湖南汝城借宿时,把唯一的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村民……”在B站的直播间里,24岁的“UP主”李响正对着镜头讲述红色故事,屏幕上不时飘过“破防了”“向先烈致敬”的弹幕。这场直播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观看,不少观众是在校大学生。“我不是历史专业的,但从小听爷爷讲红军故事,觉得这些故事不能只存在于课本里。”李响说,他用年轻人喜欢的“弹幕互动”“剧情还原”等方式讲解红色历史,“比如讲‘飞夺泸定桥’,我会让观众想象‘脚下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人的机枪,22名勇士悬空攀爬铁索’的场景,让他们感受到那种无畏的勇气。”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年学习红色精神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00后”大学生陈雪喜欢在短视频平台刷“红色Vlog”,她关注的一位博主带着镜头重走长征路,在遵义会议会址讲“伟大的转折”,在娄山关唱《忆秦娥·娄山关》。“比起课堂上的讲解,这种‘沉浸式’体验更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陈雪说,她还加入了学校的“红色剧本杀”社团,在《觉醒年代》主题剧本中扮演进步青年,“当我读到‘为了让中国人民不再受欺负,我们必须奋斗’的台词时,真的会热血沸腾。”
 
高校是青年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清华大学开展“红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走访革命老区,撰写调研报告;复旦大学开设“红色经典研读”课程,让学生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选集》等著作,理解红色精神的理论根基;浙江大学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习社”,社员们定期开展“红色沙龙”,讨论“红色精神在当代的意义”。“我们不是要把红色精神‘教条化’,而是要让青年真正理解,这些精神如何指导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毅说,“比如‘实事求是’,对学生来说,就是搞科研要严谨、做事情要踏实;‘为人民服务’,就是将来工作时要考虑社会价值,不能只看个人利益。”
 
二、从“故事倾听者”到“精神践行者”:青年在实践中诠释红色担当
 
在云南独龙江乡,26岁的驻村第一书记杨帆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年。独龙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曾是云南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刚来时,村民住的是茅草房,出门要走悬崖路。”杨帆说,支撑他留下来的,是“脱贫攻坚精神”——那种“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信念。
 
为了让村民学会种植草果,杨帆跟着老农技员上山,手把手教村民剪枝、施肥;为了修通进村的公路,他带着施工队在悬崖上打桩,好几次差点滑落山谷。“有次遇到塌方,我们被困在山上三天,靠吃野果充饥。”杨帆说,那时他就想起“长征精神”,“红军过草地时比这难多了,他们能坚持,我们为什么不能?”如今,独龙江乡的草果产业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村民全部住进了新房,杨帆也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我爷爷是老党员,他总说‘共产党员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现在我懂了,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
 
在广东深圳,“拓荒牛”精神激励着青年创业者。28岁的王锐创办了一家新能源科技公司,专注于研发太阳能储能设备。创业初期,公司曾因资金链断裂面临倒闭,他和团队住在办公室,连续三个月每天只睡四小时。“深圳的前身是小渔村,当年建设者们凭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创造了经济奇迹。”王锐说,他在公司会议室挂了一幅“拓荒牛”雕塑的照片,“遇到困难时,我们就看看它,想想老一辈‘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如今,公司的产品已出口到20多个国家,王锐说:“新时代的‘拓荒’,就是要在科技领域突破‘卡脖子’难题,这是我们这代青年的责任。”
 
青年的红色实践,还体现在日常的点滴行动中。在河南郑州,“90后”公交车司机张鹏把“雷锋精神”融入工作,他的车厢里常备着雨伞、创可贴,遇到老人乘车,总会起身搀扶;在甘肃兰州,大学生志愿者马晓燕利用周末去社区养老院服务,陪老人读报、聊天,她说:“‘奉献精神’不是一句口号,就是实实在在为别人做点事。”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正是红色精神在青年中“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
 
三、从“中国故事”到“世界表达”:青年让红色精神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的李明,今天想给大家讲一个‘桥’的故事——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用十年时间在伶仃洋上架起了一座‘超级工程’,他们传承的,是当年红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在联合国青年论坛上,25岁的留学生李明用流利的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台下响起阵阵掌声。
 
随着中国青年走向世界,红色精神也成为他们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在法国巴黎,留学生王媛组织了“红色电影展映”活动,放映《觉醒年代》《长津湖》等影片,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在美国纽约,“中国青年红色宣讲团”走进高校,用数据和故事讲述中国的脱贫攻坚成就,解读“精准扶贫”背后的“人民至上”理念;在肯尼亚内罗毕,中国援非青年医疗队的队员们在义诊间隙,给当地村民讲“白求恩精神”,他们说:“当年白求恩不远万里来中国帮助我们,现在我们来非洲,也是一样的道理——为了人类共同的幸福。”
 
“红色精神不是封闭的,它包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朴素理念。”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周宇说,他在参加“一带一路”青年论坛时,发现很多国家的青年对“艰苦奋斗”“合作共赢”等理念有强烈共鸣。“比如非洲的青年创业者,他们对‘自力更生’的理解和我们的‘南泥湾精神’很像;东南亚的青年环保志愿者,他们的‘责任担当’和我们的‘生态文明思想’相通。”周宇说,红色精神中蕴含的“奋斗、担当、奉献”等价值,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做的,不是‘输出’价值观,而是通过分享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这些精神如何推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而引发更多共鸣。”
 
在浙江义乌的“国际青年创业园”,来自30多个国家的青年在这里创业,他们中不少人会去附近的陈望道故居参观——正是在这里,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误把墨汁当红糖,留下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可以让人忘记物质的匮乏。”来自巴基斯坦的创业者哈桑说,他在这里做跨境电商,遇到困难时,总会想起这个故事,“中国青年的奋斗精神,和这个故事里的精神是一样的,这让我很受鼓舞。”
 
结语:让红色精神成为青春最亮的底色
 
“青年者,国家之魂。”一百多年前,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出号召;今天,新时代青年正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着这份嘱托。他们在红色故事中触摸历史的温度,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精神的内涵,在国际舞台上传递中国的声音——红色精神,正在他们的血脉中流淌,成为青春最亮的底色。
 
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从井冈山的星火到延安的灯火,从西柏坡的“赶考”到新时代的“长征”,红色精神始终是引领中国青年前行的精神旗帜。它告诉青年: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担当的人生最精彩,奉献的价值最崇高。当越来越多的青年在红色精神的滋养下成长,他们必将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