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赓续红色血脉 让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燎原

发布时间:2025-08-19 关注:

来源:缅怀先烈队

赓续红色血脉 让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燎原
 
秋意渐浓,黄土高原上的南泥湾纪念馆内,一批批参观者驻足凝视。玻璃展柜里,一把磨得发亮的镢头静静陈列,木柄上的裂纹记录着80多年前的开荒岁月。“当年八路军359旅官兵用这样的工具,把荒山野岭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靠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讲解员的话语,让来自陕西某高校的学生们深受触动。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淬炼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嘉兴南湖红船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到井冈山根据地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从长征路上的“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到延安时期的“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西柏坡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一代代共产党人用热血与奋斗,铸就了一座座精神丰碑,指引着中国人民在复兴之路上砥砺前行。
 
在河北西柏坡,“进京赶考”的警示始终回响。纪念馆内,“两个务必”的展板前,总有参观者驻足沉思。“我们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西柏坡纪念馆馆长说,新时代的“考题”更复杂、“考点”更密集,唯有传承红色精神,才能在风险挑战面前保持战略定力。近年来,西柏坡通过“重走赶考路”实景教学、“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等活动,让红色精神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轨迹。仅2024年,就有超过50万人次的青少年在这里接受红色教育,“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传承红色精神,需要创新表达形式,让历史“活”起来。在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运用VR技术,还原了“二苏大”召开时的场景,参观者戴上眼镜,便能“穿越”到1934年的会场,感受当年的革命氛围;在贵州遵义,当地将长征故事改编成情景剧,演员们身着军装在遵义会议会址前演出,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深刻内涵;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党的诞生地”主题展览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让年轻人在扫码参与答题、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建党初期的艰辛与辉煌。
 
红色精神的传承,更要与时代实践相结合。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扶贫干部们传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扎根深山、驻村帮扶,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云南独龙江乡,曾是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干部们带着“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信念,带领群众凿山修路、发展产业,让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护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坚守岗位,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正是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
 
青少年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各地各校积极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主题教育活动:湖南韶山的中小学开设“红色课堂”,让学生们担任纪念馆讲解员;四川大凉山的孩子们学唱红色歌谣,用彝族语言演绎《映山红》;北京的高校组织学生重走“进京赶考”路,在实践中感悟初心使命。“红色精神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指南。”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指出,当青少年在历史场景中触摸初心,在现实案例中理解担当,红色精神便会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精神动力。
 
从革命老区到繁华都市,从课堂讲台到社会实践,红色精神正以多元的形式融入时代血脉。它是抗洪救灾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守,是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执着,是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正如一位老党员所说:“红色精神从未过时,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也指引着我们要去的方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红色精神,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精神财富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我们定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清晨的阳光穿过薄雾,洒在湖南韶山冲的稻田上。毛泽东同志故居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排起长队,他们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从小听着毛主席的故事长大,今天终于来到这里,想亲身感受他当年的奋斗历程。”一位来自广东的游客说。在红色圣地,人们触摸历史的温度,感悟红色精神的力量。
 
红色精神诞生于血与火的考验,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面对敌人的封锁和“会剿”,红军战士们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持斗争。“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这首流传至今的歌谣,不仅是当年生活的写照,更体现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如今,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都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让参观者深刻理解“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红色精神的传承,离不开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狱中八条”的展板前总是围满观众。这是重庆解放前,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共产党员们,用生命总结出的八条教训,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这些细节让我们明白,红色精神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准则。”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说,近年来,他们通过走访烈士后代、整理历史档案,不断丰富展览内容,让红色故事更加鲜活。2023年,纪念馆推出“红岩精神进校园”活动,邀请烈士亲属讲述先辈事迹,让“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红岩精神深入人心。
 
让红色精神走进生活,需要贴近群众的传播方式。在陕西延安,当地群众把红色故事编成陕北说书、秧歌剧,在田间地头、社区广场演出,让红色精神伴着乡音传遍黄土高坡;在福建长汀,“红色小导游”志愿活动吸引了 hundreds of 中小学生参与,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学习革命历史,为游客讲解长汀作为“红军故乡”的故事,在传播中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旁的“红船讲堂”定期举办市民讲座,邀请党史专家、老党员讲述红船精神与新时代的联系,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红色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它能跨越时空,为现实提供指引。在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旧址前,当地干部群众经常在这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会宁会师精神的核心是团结奋进,这对我们今天推进乡村振兴很有启发。”会宁县一位村干部说,近年来,村里党员带头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村民们抱团取暖、共同致富,正是对“团结奋进”精神的践行。如今,会宁县的小杂粮种植基地连片发展,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甜。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红色精神的传承也在与时俱进。“90后”讲解员小周是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的“网红”,她通过短视频平台,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讲述遵义会议的故事,单条视频点赞量超过50万。“很多网友留言说,原来历史可以这么有趣,红色精神离我们这么近。”小周说,她的团队还在尝试用直播的方式带网友“云参观”纪念馆,让红色精神通过网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此外,各地还开发了红色主题的手机APP、互动游戏,让青少年在趣味体验中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从革命旧址到网络空间,从线下活动到线上传播,红色精神正以更加多元的方式融入社会肌理。它是老党员胸前的党徽,是年轻人志愿服上的红色印记,是乡村振兴路上的奋斗身影,是科研实验室里的执着探索。正如一位历史学者所说:“红色精神是流动的血脉,它在历史中孕育,在现实中生长,在未来中绽放,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强大力量。”
 
夜幕降临,江西于都河畔的长征出发地纪念园里,一场名为《长征第一渡》的实景演出正在上演。灯光下,演员们再现了80多年前红军战士告别亲人、踏上征途的场景,“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的歌声响起,台下观众热泪盈眶。这场演出不仅让游客感受到长征精神的震撼,更带动了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让红色文化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红色文化是红色精神的载体,传承红色精神,需要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近年来,各地依托红色资源,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和旅游线路,让人们在体验中感悟红色精神的内涵。在陕西,“延安精神体验线”串联起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旧址等景点,游客可以参与“纺线织布”“开荒种地”等体验活动,感受当年的艰苦岁月;在福建,“长征起点·红色长汀”旅游线路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孩子们通过重走红军路、学唱红色歌谣,加深对革命历史的理解。
 
红色文化的创新表达,让红色精神更易被年轻人接受。“00后”大学生小林是红色动漫爱好者,她和同学一起创作的《小红军的故事》系列漫画,在校园里广受好评。“我们用动漫的形式,把长征中的小故事改编成有趣的画面,既能让同学们轻松了解历史,也能传递其中的精神。”小林说,她们的作品还被改编成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获得了上百万的播放量。除了动漫,红色主题的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新业态也受到年轻人追捧。在上海,一家红色主题剧本杀体验馆推出《觉醒年代》剧本,玩家通过扮演李大钊、陈独秀等角色,沉浸式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波澜壮阔,在游戏中理解“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红色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文艺作品的引领。近年来,一批优秀的红色题材影视剧、舞台剧、歌曲等不断涌现,用艺术的力量传递红色精神。电视剧《觉醒年代》让观众看到了先辈们探索救国道路的艰辛与执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台词引发无数人共鸣;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通过精彩的舞蹈和剧情,再现了革命先烈的忠诚与无畏,让观众在艺术熏陶中感悟信仰的力量;歌曲《少年中国说》用激昂的旋律和歌词,激发了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这些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红色精神直抵人心。
 
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精神传承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在河北阜平,当地依托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的资源,开发了红色文创产品,从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笔记本,到以狼牙山五壮士为原型的玩偶,既具有纪念意义,又满足了市场需求。“这些文创产品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让红色精神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传播。”阜平县文旅局负责人说,2024年,当地红色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此外,红色主题的研学旅行、培训课程等也成为新的增长点,既传承了红色精神,又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让红色精神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窗口。在俄罗斯莫斯科,“中国红色文化展”曾吸引数万观众,展览通过图片、实物和多媒体资料,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红色精神的内涵;在法国巴黎,纪录片《长征》的展映引发热烈讨论,许多法国观众表示,通过长征故事,他们看到了中国人民为理想奋斗的坚韧品格。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红色文化正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以文化为媒,让红色精神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当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精神滋养;当红色产品走进市场,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力量;当红色故事走向世界,成为文明交流的桥梁纽带,红色精神便会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复兴之路上奋勇前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