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发布时间:2025-08-19 关注:
来源:缅怀先烈队
今天,与大家分享我们三人组成的缅怀先烈队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参观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旅程,它不仅让我们回顾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为新中国的诞生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一、走进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正是位于安徽省肥东县瑶岗村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这里曾是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的地方,从这里发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令。 当我们踏入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间简陋的瓦房。这些房屋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保存完好,仿佛诉说着当年的故事。墙壁上挂着一幅幅珍贵的照片,记录了战前部署、战士们奋勇冲锋以及百姓踊跃支前的场景。展柜里陈列着缴获的敌军武器、手绘地图和简单的通讯设备,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那个年代的艰辛与智慧。 站在这些文物面前,我们不禁肃然起敬。谁能想到,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革命先辈竟然能够以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指挥能力,完成了这一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战役?
二、聆听历史的声音 随着讲解员生动的讲述,我们仿佛穿越回了1949年的春天。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集结于长江北岸,准备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线。然而,这场战役并非易事。长江天险横亘眼前,敌军重兵把守,再加上复杂的天气因素,使得渡江作战充满挑战。 面对重重困难,总前委的领导人们没有退缩。他们深入基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数以万计的民工昼夜不停修造船只、架设浮桥;无数普通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为前线运送粮食和弹药。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 这种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今天的我们或许很难想象,当时的战士们是如何克服饥饿、寒冷甚至死亡威胁,但正是这样的精神支撑起了整个民族的希望。
三、感悟英雄的精神力量 参观过程中,有一个细节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在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内,摆放着一张破旧的木桌,上面铺满了泛黄的手稿和作战计划图。据讲解员介绍,这张桌子就是当时总前委召开会议的地方。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一群胸怀天下的革命者制定出了跨越长江的战略决策。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人的无私奉献,没有他们对信仰的执着追求,新中国的大门又怎能打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呢? 于是,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英雄不仅仅是那些驰骋沙场的将士,更是每一个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默默付出的人。他们可能是送粮草的农民,可能是制造船只的工匠,也可能是掩护部队撤退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名字可能不会被载入史册,但他们用行动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四、传承红色基因,肩负时代使命 走出旧址的时候,夕阳洒满大地,金色的光芒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我们三人静静地伫立在门前,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对先烈们的无限敬仰,另一方面则是对未来道路的深思。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享受着现代化的便利与舒适。但这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渡江战役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秉承“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结语 同学们,渡江战役虽然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但它留给我们的启示却永远不会褪色。它提醒我们,要永远铭记那些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而献出生命的英雄;它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一句诗来结束今天的演讲:“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让我们向所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先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并将他们的精神化作前进的动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