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5-08-19 关注:

来源:缅怀先烈队

一、从繁华到宁静:穿越时空的相遇
公交驶出市区,高楼逐渐被稻田取代,路边的梧桐叶沙沙作响,像在诉说着什么。“刚才还在学校门口买煎饼,现在都能看到牛棚了。”陈默盯着窗外的稻草人,指尖摩挲着包里的笔记本——那是他特意准备的,要写满今天的所见所闻。
上午10点,公交停靠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站。三人跳下车,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愣住:一座清代民居坐落在绿树丛中,青砖小瓦、马头高墙,门口的红色牌匾上,“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几个字格外醒目。“像我奶奶家的老房子,但比那更严肃。”徐晓棠摸着门柱上的青苔,声音放得很轻。

二、青砖黛瓦里的“指挥中枢”:触摸历史的温度
走进院子,首先看到的是总前委成员的旧居。一张褪色的书桌占据了大半空间,上面放着一盏煤油灯、一副老花镜,还有一张皱巴巴的作战地图——地图上用铅笔标注的“渡江路线”依然清晰。“当年同志就是在这里,用这支铅笔写下‘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命令。”讲解员阿姨的声音传来,凑过去,指尖轻轻碰了碰书桌的边缘,“这桌子肯定有他的温度,像我们上课用的课桌,但比那重多了。”
隔壁是其他同志的房间,桌上摆着一本翻开的书,书角卷着边,页边有淡淡的茶渍。他在这里研究战术,肯定没少熬夜。”掏出手机,拍了一张书的照片,“我要把这张照片设为屏保,下次熬夜写作业的时候,就想想他。”
院子里的梧桐树下,有一张石桌,石凳上还留着当年总前委开会的痕迹。“1949年4月,他们就在这里商量渡江方案,连饭都顾不上吃。”讲解员阿姨指着石桌说,“有一次,警卫员端来的粥都凉了,同志说‘等打完仗,再喝热的’。”坐在石凳上,想象着当年的场景:灯光下,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烟雾缭绕中,他们的目光都盯着桌上的地图,像盯着即将破晓的黎明。
三、陈列馆里的“英雄密码”:那些不该被忘记的名字
穿过院子,三人走进陈列馆。玻璃柜里的展品让他们屏住了呼吸:生锈的机枪、带血的军衣、支前民工用的独轮车、妇女们纳的千层底……“这把机枪是粟裕将军用过的,他指挥的第三野战军,是渡江战役的主力。”讲解员阿姨指着一把马克机枪,“当年他就在这里制定了‘声东击西’的战术,让国民党军摸不清我们的渡江地点。”
最让三人震撼的,是“烈士名录墙”。墙上密密麻麻刻着8000多个名字,每个名字都像一颗星星,照亮了黑暗的天空。“据史料记载,渡江战役中,解放军和支前民工伤亡达6万多人,这里只有8000多个名字,更多的是无名英雄。”讲解员阿姨的声音有些哽咽,盯着墙上的名字:“我们班有50个人,这面墙有160个‘班’的人,他们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就牺牲了。”

掏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无名英雄,你们的名字,我们记着。”站在墙前,敬了一个标准的队礼——那是她小学时学的,现在做得比任何时候都认真。

四、离开时的约定:把英雄故事带回去
中午12点,三人走出旧址。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他们身上,摸着包里的纪念章——那是他们在门口买的,上面刻着“渡江精神”四个字。“以前觉得‘缅怀’是个口号,现在才懂,就是记住他们的样子,像他们一样活着。”陈默望着远处的稻田,语气坚定。
“我要把今天的经历写进周记里,告诉同学们,英雄不是电影里的特效,是真的存在过的人。”晃了晃手里的笔记本,封皮上写着“追光者的日记”。
抬头看了看天空,白云像棉花糖一样飘着,“下次我还要来,带更多同学来,让他们看看这些老房子,看看这些名字。”
结尾:风里的“渡江精神”
公交缓缓启动,三人望着窗外的旧址,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一个黑点。风从车窗吹进来,带着稻花香,摸了摸口袋里的纪念章,嘴角扬起微笑——她知道,那些英雄的故事,会像风一样,吹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我们是追光者,要把英雄的光,传给更多的人。”她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字迹工整而有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