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在历史回响中传承红色精神——探访革命老区的精神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9 关注:

来源:缅怀先烈队

在历史回响中传承红色精神——探访革命老区的精神密码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太行山的薄雾,洒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前,一群佩戴红领巾的小学生正踮脚凝视墙上的标语:“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讲解员轻声讲述着1949年春天,中国共产党人从这里“进京赶考”的故事,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恰似八十多年前照亮革命征途的星火。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淬炼出的精神瑰宝,它扎根于井冈山的翠竹、延安的窑洞、西柏坡的土坯房,流淌在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抗美援朝的冰血战场、改革开放的浪潮之巅。在河北、陕西、江西等革命老区,这种精神从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反而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活,成为照亮当代人前行的精神灯塔。
 
一、从“红米饭南瓜汤”到“乡村振兴新图景”:红色土地上的传承与蜕变
 
井冈山茨坪镇,曾是红军粉碎国民党“围剿”的指挥中枢。如今,镇上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一件打满补丁的粗布军装静静陈列,旁边的说明牌写着:“1928年,红军战士用草绳代替腰带,用桐油涂抹衣服防雨,却始终高唱‘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馆外,茨坪镇的农户正忙着将刚采摘的黄桃装箱,通过电商平台发往全国各地。“我们的祖辈跟着红军打天下,靠的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现在我们搞乡村振兴,靠的还是这股子劲头。”种桃大户李建国说。他家的果园就建在当年红军战斗过的黄洋界脚下,每年丰收季,他都会带着孩子去黄洋界纪念碑前,讲讲爷爷当年给红军送粮的故事。
 
在延安宝塔山脚下的枣园村,78岁的老党员张茂堂守护着一处老窑洞。“这是1944年,毛主席和村民一起挖的‘幸福渠’,当年就是靠这渠水,让村里的荒坡变成了良田。”如今,枣园村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办起了20多家农家乐,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张茂堂的孙子张磊放弃了城市的工作,回村开了家“红色主题民宿”,民宿墙上挂着延安时期的老照片,餐桌上端出的是陕北糜子饭、南瓜饼。“客人来这里,不光是看风景,更是想感受老一辈的精神。”张磊说,他常常给客人讲“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故事,“现在年轻人讲奋斗,和当年开荒种地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得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红色精神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刻”历史,而是在时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在江西瑞金叶坪乡,当年红军写下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标语,如今成了乡村干部的工作准则。乡党委书记王芳说:“我们搞‘厕所革命’、修产业路,遇到矛盾纠纷时,就想想当年红军怎么用‘满缸运动’(帮群众挑水)拉近和百姓的距离。”去年,叶坪乡引入中草药种植产业,村民担心销路,乡干部带着技术员跑遍全国找市场,最终和一家药企签订了长期合同。“红军当年为了群众能过上好日子,不惜流血牺牲;我们现在为群众办实事,这点辛苦算什么?”王芳的话,道出了红色精神在当代的实践逻辑。
 
二、从“马背摇篮”到“精神课堂”:红色基因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
 
“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红军过草地时,老班长要把最后一根鱼骨头留给伤员吗?”在陕西照金纪念馆的“红领巾讲解员”课堂上,11岁的刘思涵正给同龄人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她的太爷爷曾是照金苏区的一名游击队员,牺牲时年仅23岁。“太爷爷的枪套现在就陈列在纪念馆里,每次讲解到这里,我都觉得他在看着我。”刘思涵说,她最大的愿望是“让更多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在革命老区,像刘思涵这样的“红色传承人”还有很多。河北西柏坡纪念馆每年暑期都会举办“小小讲解员”夏令营,孩子们通过背诵革命故事、模拟讲解,把“两个务必”的精神带回家。去年夏天,10岁的王梓涵在讲解“朱德的扁担”时,特意请教了爷爷——一位曾在太行山战斗过的老战士。“爷爷说,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不是作秀,是因为当时大家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王梓涵把这段对话写进了讲解词,每次讲完,台下总会响起热烈的掌声。
 
红色教育的形式正在不断创新。在延安,“延安精神体验营”让青少年穿上红军服、住窑洞、学纺线,体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辛;在瑞金,“重走长征路”研学活动中,学生们背着干粮徒步当年红军走过的山路,体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在西柏坡,“小小红色主播”活动让孩子们用短视频讲述革命故事,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过500万次。“我们不是要让孩子记住历史的细节,而是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老一辈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西柏坡纪念馆馆长王红说,“那种对理想的执着、对人民的热爱,正是红色精神的核心,也是当代青少年最需要传承的品质。”
 
三、从“攻坚克难”到“强国征程”: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在河北雄安新区的建设工地上,“西柏坡精神突击队”的旗帜迎风飘扬。30岁的工程师李阳带领团队攻克了一项项技术难题,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西柏坡精神学习读本》。“当年共产党人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靠的是‘不骄不躁、艰苦奋斗’;我们建设雄安新区,面对的是千年大计,同样需要这种精神。”李阳说,团队成员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遇到技术瓶颈时,大家就会一起学习“两个务必”,“老一辈在那么难的情况下都能创造奇迹,我们这点困难算什么?”
 
在江西南昌,“八一精神”激励着当地的科技工作者。南昌航空大学的“无人机团队”连续五年扎根贫困山区,用无人机技术帮助农民测绘土地、监测作物生长,助力乡村振兴。团队负责人张教授说:“当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靠的是‘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现在我们搞科研,也要有这种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红色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现实的动力。在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践行“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精神,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在航天领域,科研人员传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让“嫦娥”探月、“祝融”探火成为现实;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驻村工作队带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让千万贫困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红色精神正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融入时代血脉。它是年轻人在求职受挫时,想起“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坚韧;是创业者在遭遇困境时,默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执着;是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守。正如西柏坡纪念馆里那面鲜红的党旗所昭示的:红色精神从未远去,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每一个为美好生活奋斗的身影里,在每一次面对困难时的挺身而出中,在每一代中国人对理想信念的追寻里。
 
夕阳西下,西柏坡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前,小学生们的歌声随风传来:“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歌声穿过时空,与八十多年前的“赶考”誓言交相辉映。这,正是红色精神最好的传承——它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信仰力量,是照亮未来征程的不灭灯火。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