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赓续红色血脉 让精神灯塔照亮前行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19 关注:

来源:缅怀先烈队

赓续红色血脉 让精神灯塔照亮前行之路
 
开篇:红色基因的时代回响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红色印记遍布山河。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井冈山的星火,从延安窑洞的灯光到西柏坡的“进京赶考”,红色精神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传承红色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凝聚奋进力量、指引前行方向的精神灯塔。
 
一、红色精神:历史淬炼的精神密码
 
红色精神诞生于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精神符号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
 
井冈山精神诠释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内涵。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国民党军队的反复“围剿”和封锁下,红军战士以“红米饭、南瓜汤”充饥,以“稻草铺”御寒,却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这种信念的力量,让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孕育了“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创新勇气。
 
长征精神浓缩了“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英雄气概。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跨越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行程二万五千里。在雪山草地间,红军战士用双脚丈量着信仰的厚度,用生命践行着对党的忠诚。“半条被子”的故事里,三位女红军将唯一的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贫农徐解秀,让“军民鱼水情”的温暖穿越时空;飞夺泸定桥时,22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攀爬铁链,用血肉之躯为部队开辟通道,彰显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
 
延安精神彰显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在延安时期,面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南泥湾的荒山野岭变成“陕北的好江南”,印证了“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奠定了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西柏坡精神传递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执政警醒。1949年,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告诫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这种“进京赶考”的忧患意识,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的精神法宝,至今仍在警示着每一位党员干部:越是接近目标,越要坚守初心。
 
这些精神既各有侧重,又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红色精神的核心要义——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它们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而愈发强大的精神密码,也是中华民族在磨难中崛起、在挑战中前行的力量源泉。
 
二、薪火相传:红色精神在时代中延续
 
红色精神并非停留在历史课本里的文字,而是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无数人用行动诠释着红色精神的当代意义。
 
在河南兰考,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水、治碱,“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惦记着兰考的麦子长势。他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奉献,将红色精神中的“人民至上”书写在兰考的土地上,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在大庆油田,王进喜带领钻井队“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面对极端恶劣的条件,他跳进冰冷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被誉为“铁人”。“铁人精神”将红色精神中的“艰苦奋斗”转化为建设国家的实干力量,让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广西百色扶贫。她驾驶的车辆在暴雨中坠入山谷时,后备箱里还装着为村民买的脱贫种子。驻村一年多,她帮助全村195户883人脱贫,用青春和生命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色誓言,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这些榜样的故事证明,红色精神从未过时。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新的内涵,始终与国家发展、人民期盼同频共振。无论是革命年代的浴血奋战,还是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亦或是新时代的攻坚克难,红色精神始终是凝聚人心、激励奋斗的强大动力。
 
三、落地生根:让红色精神融入日常实践
 
传承红色精神,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更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让红色基因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红色教育基地成为“活课堂”。近年来,各地红色纪念馆、革命旧址不断创新展陈方式,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讲解、数字化展示等手段,让参观者“穿越”到历史现场。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红军的一天”体验活动让青少年穿上红军服、学唱红军歌、参与模拟战斗,在实践中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辛;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延安保卫战”的场景,让观众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与红军的英勇。这些创新让红色历史从书本走向现实,让红色精神可感可知。
 
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从中小学课本增加红色故事比重,到高校开设“红色文化概论”课程;从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到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主题活动,红色教育正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在湖南韶山,中小学开展“我是韶山小讲解”活动,孩子们通过讲述毛泽东同志的故事,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在江西瑞金,“红色研学”活动让学生们重走红军路、体验红军生活,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这种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让青少年从小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信念。
 
红色精神指引基层治理。在社区治理中,许多地方借鉴“井冈山群众工作法”,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倾听群众诉求,解决民生难题;在乡村振兴中,干部们以“南泥湾精神”为指引,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自力更生创造美好生活。在浙江诸暨,“枫桥经验”传承红色精神中的“依靠群众”理念,通过“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模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红色精神中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等理念,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结语:让红色精神照亮复兴之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党忠诚的信仰不能变,人民至上的立场不能变,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变,勇于创新的勇气不能变。
 
传承红色精神,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红色基因的携带者、传播者、践行者。当红色故事成为家庭聚会的话题,当红色歌曲回荡在校园的角落,当红色精神转化为工作中的担当,红色血脉就能真正融入民族的灵魂,成为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让我们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指引我们在复兴之路上不断前行。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