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精神火种——新时代背景下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发布时间:2025-08-19 关注:

来源:缅怀先烈队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精神火种——新时代背景下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嘉兴南湖红船的星星之火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燎原之势,从长征路上的坚韧不拔到延安窑洞的自力更生,从西柏坡的“两个务必”到新时代的伟大奋斗,红色精神始终指引着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传承红色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开创未来的动力源泉。
 
一、红色精神的核心内涵: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
 
红色精神并非单一的概念,而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一系列精神形态的总和,它们既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深入理解红色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传承与弘扬的前提。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色精神的灵魂。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李大钊、方志敏等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为“两弹一星”事业奉献一生,都彰显了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这种信念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是红色精神的底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井冈山时期,红军“打土豪、分田地”,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场上,数百万扶贫干部扎根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最终实现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证明,红色精神的力量,归根结底来自于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红色精神的本色。从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用草根树皮充饥却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到大庆油田开发中,王进喜带领工人“跳进泥浆池”搅拌泥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再到改革开放后,深圳特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拼搏精神,艰苦奋斗始终是共产党人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重要法宝。这种作风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特质,越是在物质条件改善的今天,越需要传承这种“勤俭节约、攻坚克难”的精神。
 
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是红色精神的活力所在。中国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打破教条、开拓创新的结果——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突破了“城市中心论”的固有模式;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大胆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中国经济迎来了腾飞;新时代,面对科技“卡脖子”难题,科研工作者勇闯“无人区”,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彰显了红色精神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基因。
 
二、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照亮复兴之路的精神火炬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红色精神不仅没有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意义,成为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色精神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粘合剂”。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经济转型的阵痛、外部环境的压力,更需要用红色精神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从抗疫斗争中,“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到抗震救灾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力量,红色精神始终是激励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神纽带,让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的强大合力。
 
红色精神是培育时代新人的“营养剂”。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红色精神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红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小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聆听革命故事;高校开展“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在实地体验中感悟初心;企业组织青年员工学习英模事迹,激发奋斗热情。通过红色精神的滋养,新一代年轻人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红色精神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红色精神中蕴含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脱贫攻坚一线,扶贫干部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在科技创新领域,科研工作者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乡村振兴战场,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让乡村焕发新活力。红色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成为破解发展难题、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动力。
 
红色精神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压舱石”。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红色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觉醒年代》《长津湖》等红色影视作品引发全民追剧热潮,到红色旅游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再到“红色主题”文创产品受到年轻人追捧,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传承红色精神,能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红色精神的传承路径:让精神火种生生不息
 
传承红色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路径,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通过创新方式方法,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活化红色资源,让历史“说话”。 红色资源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包括革命遗址、纪念馆、文物史料等。通过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能够让人们在触摸历史中感悟精神。例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旧址群通过“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红军生活;遵义会议纪念馆运用VR技术,还原会议场景,让参观者“穿越”到历史现场;延安革命纪念馆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讲解,让“小米加步枪”的艰辛与伟大更加鲜活。此外,各地还通过编纂红色史料、修复烈士故居、建立烈士纪念设施等方式,让红色资源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精神教材。
 
创新教育形式,让精神“入脑”。 传承红色精神,关键在于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各地探索出多样化的教育形式:面向青少年,开展“红色故事讲解员”“红色歌曲传唱”“红色剧本杀”等活动,让红色教育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面向党员干部,通过专题党课、主题党日活动、红色研学等形式,将红色精神学习与党性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在传承中锤炼党性;面向社会大众,利用“学习强国”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推送红色故事、英模事迹,让红色精神通过“指尖传播”走进千家万户。例如,短视频平台上,“90后”“00后”讲解员用活泼的语言讲解革命历史,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千万,让红色精神在年轻群体中引发共鸣。
 
融入社会实践,让精神“落地”。 传承红色精神,最终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各地将红色精神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人们在干事创业中践行精神内涵。在基层治理中,党员干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为民精神”体现在每一件民生实事中;在企业发展中,弘扬“大庆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员工精益求精、攻坚克难,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在志愿服务中,年轻人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指引,参与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等工作,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得到延续。例如,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广大干部群众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担当,将昔日的“脏乱差”农村建设成“和美乡村”,正是红色精神中“艰苦奋斗、为民造福”理念的生动实践。
 
健全传承机制,让火种“燎原”。 红色精神的传承需要长效机制的保障。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等文件,为红色精神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各地将红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到大学开设相关课程,确保红色精神教育“从娃娃抓起”;同时,建立红色文化研究基地,鼓励专家学者深入挖掘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为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制度保障,让红色精神传承成为一项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事业。
 
四、结语:以红色精神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中淬炼的精神瑰宝,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力量。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肩负的使命任务无比艰巨,更需要传承好红色精神,让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传承红色精神,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在复杂形势面前保持清醒,在艰巨任务面前保持斗志;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始终保持奋斗姿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各自岗位上拼搏奉献;要始终勇于开拓创新,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在新赛道上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色精神穿越百年风雨,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以红色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让红色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