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淮海星火耀双堆:七学子触摸民心铸就的胜利丰碑

发布时间:2025-08-19 关注:

来源:淮海星火——红色精神调研传承团队

六月的皖北平原,热浪蒸腾。6月29日,安徽濉溪双堆集战役纪念馆前,“淮海星火——红色精神调研传承团队”七名青年学子肃然凝望。脚下这片麦浪翻滚的土地,深埋着74年前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围歼——黄维兵团的“钢铁防线”在此土崩瓦解。他们躬身钻进复刻的战壕,指尖抚过沧桑的独轮车把,在无声的文物与滚烫的数字间,探寻那场伟大胜利背后,由民心伟力与钢铁意志熔铸的永恒密码。

战壕深处:量度“钢铁防线”崩塌的意志刻度

“大家看这些弹痕!”队长、历史系学生赵欣的声音在狭窄的壕道中回响。他身旁的工科男生王瑞,正用卷尺仔细测量着壕壁上密集的弹坑深度与分布。“这些不是简单的凹陷,”王瑞神情凝重,“这是意志对抗钢铁的物理刻度。”逼仄的空间、闷热的空气、狰狞的模拟弹孔与灼痕,瞬间将七人拉回1948年那个滴水成冰的寒冬。他们仿佛看到,衣衫单薄的战士蜷缩于此,头顶是敌机的狂轰滥炸与坦克炮的怒吼,对面几十米外就是虎视眈眈的敌军火力点。

纪念馆内巨大的战场沙盘前,讲解员指着“大王庄”标识,还原了这场炼狱般的拉锯:“这个弹丸之地,敌我反复争夺近20次。一个连队上去,几小时就打光了……”军事爱好者李想补充道:“没有重武器,解放军靠的就是‘近迫作业’——用铁锹和血肉之躯,将战壕掘进到敌军眼皮底下,最近仅隔30米!”一份泛黄的《国民党军第12兵团阵中日记》残页印证了这种战术的威力,潦草字迹透出绝望:“匪交通壕昼夜掘进…官兵困守孤砦,精神几近崩溃…”队员李晓然抄录着,低语:“这‘土办法’,掘断的是敌人的意志脊梁。”

独轮车把的温度:543万双手托举的“民心长城”

“就是它!”当团队走进“人民支前”展厅,负责影像的张哲迅速将镜头对准展柜中心——一根被磨得异常光滑、泛着温润包浆的木质独轮车把手。讲解员的声音带着穿透时空的力量:“整个淮海战役,88万辆这样的小车!543万支前民工——老人、妇女、青年——推着它们,在枪林弹雨中向前线输送了9.6亿斤粮弹!”

年龄最小的队员陈帆,忍不住隔着玻璃轻触那光滑纹理,仿佛能感受到无数双粗糙手掌的温度。背景墙上,巨幅黑白照片震撼人心:风雪中的淮海平原上,由独轮车、扁担组成的支前队伍蜿蜒如龙,不见首尾。照片下方,“最后一口粮,做的是军粮;最后一块布,做的是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到了战场上!”的标语无声惊雷。

“543万…88万辆…9.6亿斤…”学经济的刘阳在笔记本上重重写道:“冰冷数字背后,是滚烫的民心!黄维的‘钢铁防线’在真正的‘民心长城’前不堪一击。这车把,就是民心向背的永恒证物!”队长赵欣总结道:“双堆集的胜负,早已刻在民心的天平上。这根车把,重过千钧!”

王杰故里的回响:“两不怕”精神的青春共鸣

带着战场的震撼,团队奔赴英雄王杰的故乡(山东金乡)。在王杰纪念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强烈冲击着青年们。展柜中,王杰牺牲时被炸碎的军装碎片旁,是他用生命践行的日记誓言:“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看这里!”王瑞指着展板上的王杰日记摘抄,“他写道:‘要学习革命前辈,像淮海战役中的英雄那样…’原来,双堆集的战士就是他精神的源泉!”讲解员动情道:“王杰最爱听淮海战役的故事。‘两不怕’精神,就是英雄血脉在和平年代的奔涌!”

七名队员在王杰雕像前肃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誓言铿锵回荡。学生党员李想感慨:“从双堆集的鏖战到王杰的飞扑,‘两不怕’的内核从未改变——为了人民和信仰,甘愿奉献一切的无畏气概。这精神,过去是制胜法宝,今天更是我们担当使命的脊梁!”

夕阳熔金,洒满双堆集广袤的麦田。七名青年站在昔日战场中心,指尖仿佛还残留着弹痕的粗粝与车把的温润,胸膛仍激荡着“两不怕”的誓言。“我们是来‘取火’的,”赵欣攥紧写满历史细节的笔记本,“取那民心之火,精神之火。”这簇从历史深处引燃的星火,已照亮青年心田。当年轻的目光穿透岁月,读懂独轮车把上的民心伟力,共鸣战壕中的血性担当,便接过了那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赓续血脉,奋勇前行。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