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至7月4日,淮北师范大学“文脉寻踪青春行”实践团队开启三下乡活动,奔赴淮北,聚焦相山古迹与城市历史文化展开实践。团队以实地走访、记录、拍摄为主要方式,深入挖掘当地历史底蕴,探寻建筑与城市发展脉络。
攀登相山,解码古迹建筑与传说首日清晨,团队成员怀着期待的心情攀登相山。相山作为淮北的标志性山脉,不仅风光秀丽,更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满目苍翠中,不时可见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山间清泉潺潺,鸟鸣清脆,让人心旷神怡。攀登至山腰,相山显通寺映入眼帘。作为相山标志性宗教建筑,其依“伽蓝七堂”规制布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沿中轴线有序排列。踏入大雄宝殿,抬梁式木结构尽显古朴厚重,粗壮立柱历经数百年仍稳固支撑殿宇,层叠斗拱似莲瓣绽放,榫卯咬合精准,无需钉铆却能抵御岁月侵袭,团队成员王文欣观察后说道,“古人营造技艺的智慧,在建筑细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探访显通寺及周边古迹过程中,团队同步收集民间传说。当地居民向团队讲述相山“神龟驮寺”的故事,相传古时寺庙遭洪水威胁,神龟现身驮起寺庙,护佑一方平安。这类传说经口耳相传,融入相山文化血脉,为古迹增添神秘色彩,也让团队更深刻理解建筑与地方文化传承的关联——古迹是载体,传说则是民众情感与想象的寄托,共同构成相山独特的文化景观。
走访博物馆,梳理城市历史与产业脉络次日,实践团队前往淮北市博物馆。踏入展厅,一件件文物展品串联起淮北历史发展进程。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到汉魏时期的青铜器、瓷器,再到近现代工业遗存,文物无声诉说着淮北从远古聚落,到农业文明兴盛,再到因煤而兴的城市蜕变。
在历史文物展区,团队成员魏彤彤关注到一件汉代青铜鼎,其造型古朴、纹饰简洁,经讲解得知,这是当地汉代贵族墓葬出土文物,反映当时淮北地区的社会经济与工艺水平。而在近代工业展区,陈列的煤窑工具、矿石标本,见证淮北因煤炭资源开发,从农业小城向工业城市迈进的历程。团队拍摄文物展品时,着重记录与淮北特色产业相关的物件,如早期煤炭开采的镐头、运煤的矿车,这些实物是淮北产业发展的鲜活注脚。
此图为团队成员在参观青铜纹境时的摄影 张佳怡供图
除历史文物,博物馆中也藏着淮北特色产业故事。通过查阅资料、与讲解员交流,团队了解到,淮北煤炭产业曾撑起城市经济支柱,伴随产业转型,如今正朝着绿色能源、精细化工等多元方向发展。在记录过程中,团队聚焦产业变迁对城市建筑、居民生活的影响,从博物馆展示的老矿区照片,到现代产业园区规划图对比,清晰展现城市发展脉络——产业迭代推动城市空间重构,也塑造着淮北独特的城市气质。
图为淮北市博物馆内的历史长河主体浮雕 王文欣供图
实践途中:细节里的收获与思考两日实践,团队并非一帆风顺。攀登相山时,部分路段崎岖湿滑,成员相互扶持确保调研顺利;博物馆内,梳理历史脉络需整合零散信息,团队分工协作,有人专注拍摄文物,有人记录讲解内容,高效完成资料收集。
在与当地民众交流中,团队发现,无论是相山古迹旁讲述传说的居民,还是博物馆里讲解历史的工作人员,都对家乡文化饱含热忱。这种热忱感染着实践团队,也让成员意识到,文化传承不仅靠建筑、文物,更依托每一个热爱家乡、愿意传播故事的人。
此图为团队成员在淮北市博物馆前的合影 朱嗣琪供图
此次三下乡实践,淮北师范大学“文脉寻踪青春行”实践团队以相山古迹和淮北市博物馆为切入点,挖掘建筑特色、梳理历史脉络、记录产业故事。通过实地探寻,团队收集到丰富的一手资料,这些关于建筑、传说、历史、产业的内容,将成为后续深入研究淮北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基础。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收获的感动,也让成员们明白,历史文化的探寻之路,需要脚踏实地的走访,更需要对一方土地、一种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未来团队也将继续以客观记录为笔,书写更多关于淮北文化与发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