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山水藏史韵,青春探文脉

发布时间:2025-08-19 关注: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文脉寻踪青年行实践团队

七月的淮北,暑气与绿意交织。淮北师范大学“文脉寻踪青春行”实践队的七名队员,用两天时间穿梭于城市的文化坐标之间,在博物馆的静谧与相山的灵动中,打捞那些被时光沉淀的故事。
 
一器一物皆过往:博物馆里的时光切片
 
7月3日的淮北市博物馆,成了队员们与历史对话的第一站。在“古代文明”展厅,新石器时代的石斧静立展柜,边缘的磨痕像一串密码——那是先民们刀耕火种的印记,是淮北土地上最早的文明刻度。队员们围着这些石器低语,仿佛能听见数千年前石块撞击土地的闷响。
 
转过展柜,汉代陶制明器展区让人眼前一亮。陶楼的飞檐虽已褪色,却仍能想见当年的精巧;陶仓的圆形仓体,藏着古人对“仓廪实”的朴素向往。“这些不是简单的模型,而是汉代人用泥土捏出的生活愿景。”一位队员在笔记上写下这句话时,指尖似乎触到了陶土的温热。
 
此图为陶壶照片 张佳怡供图
意外的收获来自一位“小小讲解员”。这个系着绶带的孩子,指着一件汉代俑衣说:“这上面的花纹,当时的姑娘们也会绣在自己衣服上。”队员们顺着她的指引细看,布料残留的纹理间,仿佛能看见汉代女子飞针走线的身影,文物瞬间有了烟火气。
 
次日的“运河遗韵”展厅,则铺展开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隋唐大运河柳孜遗址出土的瓷器碎片,经修复后拼接出青釉的莹润、白瓷的素雅。这些曾随商船漂泊的瓷器,像一群沉默的信使,诉说着淮北作为运河重镇时,“商船首尾相接,码头人声鼎沸”的旧日繁华。沉船残骸与码头构件,更让那段“舟楫塞港”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此图为淮北市博物馆图片 张佳怡供图
一步一景皆文脉:相山深处的人文密码
 
7月4日午后,相山的绿意接住了队员们的脚步。这座被称为“城市绿肺”的山,每一块石头都可能藏着故事。沿山路向上,晋朝始建的显通寺在松柏间若隐若现,红墙黛瓦与山间云雾缠绕,像一幅流动的古画。寺内的古碑刻着历代修缮的字迹,虽已模糊,却像一条线,串起了相山佛教文化的千年传承。
 
“渗水崖”的石刻前,队员们驻足良久。崖壁上“相山叠翠”等字样,是历代文人留下的赞叹。风雨侵蚀让字迹斑驳,却磨不掉字里行间对这片山水的眷恋。在这里,自然的灵秀与人文的厚重,早已融成一体。
 
此图为团队成员讨论交流图 张佳怡供图
刘开渠纪念馆里,雕塑作品沉默却有力量。《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模型前,队员们静静伫立,艺术大师将家国情怀注入泥土的执着,让大家读懂了: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精神的传承。
 
两天的行程结束时,队员们的相机里存满了光影,笔记本上写满了感悟。他们说,以前总觉得历史是书本上的文字,现在才明白,它藏在博物馆的文物纹路里,刻在相山的崖壁题字中,融在每一个与文化相遇的瞬间。作为年轻人,他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故事轻轻拾起,让淮北的文脉,在时光里继续流淌。
 
探寻文脉后的思考
 
两天的实践,让我对“文化”有了全新的认知。
 
走进淮北市博物馆,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带着先民的温度,汉代陶楼的飞檐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最难忘那位“小小讲解员”,她指着汉代俑衣的认真模样,让我明白文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活着的记忆。隋唐运河出土的瓷器,青釉里映着当年“舟楫塞港”的繁华,原来淮北的故事早随运河水流淌千年。
 
相山之行更添感悟。显通寺的古碑虽字迹斑驳,却串联起晋朝至今的传承;“渗水崖”的题刻历经风雨,“相山叠翠”四字藏着古人与我们对山水的共同眷恋。刘开渠纪念馆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模型让我懂得,文化里既有风花雪月,更有家国担当。
 
从前觉得“文脉”很抽象,如今才懂它就藏在石斧的磨痕、陶楼的纹路、崖壁的题字里。我们用镜头和笔记记录的,是城市的集体记忆。作为青年,传承文脉不必惊天动地,只需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淮北的历史底蕴在当代继续发光。这,就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