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践行新时代青年使命,7月21日—8月4日,长安大学赴陕西陈台“微光筑梦·逐梦星辰”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满怀爱心和热情,在洛南这片土地上播撒知识的种子,在乡野阡陌间传递文化的温度,用青春行动书写答卷,为乡村教育振兴与文化建设注入活力。

讲台育新苗,爱心筑梦长
陈台村的村委会,一间不足60平米的屋子,成了实践队临时的教学天地。在这里,5岁的孩童与17岁的高中生济济一堂,12个年级的认知差异与“一室多用”的简陋条件,起初让教学如同“一锅烩”般难寻头绪。但队员们没有退缩,立即调整课程,在方寸空间里开辟出多元天地。从手工课、体育课、文化课再到课业辅导,盛夏的蝉鸣声中藏着乡村少年最纯粹的欢畅,知识也钻进孩子们的心里。此外实践队还与洛南县图书馆取得联系,联合举办了“书香伴童行·支教献真情”图书分享活动,让孩子们在书页间触摸更广阔的世界。


上课


图书分享活动
直到临别汇演上,这份从课堂上生长出的情谊,终于在村委会的空地上绽放。孩子们合唱《祖国不会忘记》时挺直的脊梁,支教老师表演街舞时全场的欢呼,村民们此起彼伏的掌声……这些鲜活的画面构成了此刻最生动的图景。


文艺汇演
陈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薛超望着这热闹景象,连连称赞:“既让娃娃们开了眼界,又给村里添了生气,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好事。”这场演出,不仅是实践成果的展示,更像一个约定,青春的力量会继续为这里注入活力。

陈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薛超
为摸清乡村教育发展瓶颈,实践队队员们以脚步为笔、大地为纸,深入陈台村的街头巷尾开展调研。在为期数日的走访中,累计走进80户村民家中。或在农家院落里与老人一同择菜闲谈,或于下课时耐心倾听留守儿童的成长心事,用最贴近乡土的方式收集一手信息。
调研中,“学生课后作业无人辅导”的问题被反复提及: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祖辈无力辅导功课,部分孩子因难题积累逐渐丧失学习信心。针对这一突出需求,实践队立即调整计划,及时增设“课业辅导专项课堂”,每天定时为不同年级学生答疑解惑。
队员们的调研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村民的诉求、孩子的短板、教育的痛点;手机相册里,存满了孩子们伏案学习的专注身影与豁然开朗的灿烂笑脸。这些记录与影像,正是实践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的生动注脚,为后续支教工作的精准发力奠定扎实基础。


调研照片

课业辅导
对实践队员而言,此次实践也是一次“双向奔赴”的成长。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紧张、看到孩子进步时的欣慰、面对调研难题时的坚持,都成了珍贵的收获。队员朴智艺曾因调皮学生的“顶撞”偷偷掉泪,后来在与孩子家长的沟通中明白:“乡村孩子的调皮里藏着缺爱的敏感,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教书,更是用耐心走进他们的世界。”
当被问及实践的意义,肖红玉说:“来之前,我以为自己是来‘给予’的;离开时才发现,是孩子们和这片土地‘给予’了我更多,让我懂得,教育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用真诚换真心;也让我明白,青年的担当不在远方的口号里,而在脚下的泥土中。”
“来时想‘照亮别人’,走时才懂‘被人照亮’。”队长李倩倩总结道,“孩子们的笑容教会我们真诚,乡村的现状教会我们责任,实践的磨砺教会我们担当。这不是终点,而是我们关注乡村教育的起点。”

陈台村山顶风光

指导老师和实践队员留影
青春在泥土中扎根,微光汇聚星河长明。乡村振兴需要“俯下身”倾听,更要“沉下心”行动。15天的实践画上句号,但“洛地生花”的故事仍在延续。未来,实践队员们将继续在服务基层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