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循迹淮北非遗,共护文化薪火

发布时间:2025-08-18 关注: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探寻淮北非遗脉络,激活古城文化基因——“循迹淮北非遗,共护文化薪火”调研团临涣行记

 

开篇:缘起——非遗传承的时代使命与青春奔赴

 

在时代浪潮中,非遗如同珍贵的文化基因,承载着地域历史与民族记忆。当年轻的目光聚焦传统文化传承,一场关于淮北非遗的探寻之旅,在“千年一脉,薪火相传——研究安徽非遗文化传承”调研团的步伐中开启。临涣古镇,这座承载着棒棒茶、酱包瓜等非遗技艺的淮北古城,成为青春与传统对话的舞台,调研团在2025年7月2日带着对文化传承的热忱,踏入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解码非遗传承密码。

 

筹备:多维度蓄力,为调研筑牢根基

 

(一)资料收集:溯源非遗的历史轨迹

 

调研团深知,扎实的资料是调研的基石。通过淮北市文旅局官网、非遗保护中心官方渠道,成员们如考古者般挖掘临涣棒棒茶制作技艺、口子窖酿造技艺、临涣酱包瓜制作技艺的文字资料,从《濉溪县志》等文献中,梳理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脉络,确保信息权威准确,为后续实地调研搭建知识框架。

 

 

(二)调研问卷:洞察非遗的社会生态

 

为了解大众对淮北非遗的认知,线上问卷先行发布,涵盖本地居民对非遗的知晓度、传承意愿等内容。实践期间,团队奔赴濉溪古镇、临涣镇,在老茶馆、古街道开展线下调研,与茶客、商户交流,线上线下超300份问卷,勾勒出淮北非遗传承的社会生态图,为后续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三)宣传预热:扩大非遗调研声量

 

联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淮师青年等校内官媒,团队发布活动预告,创建专属QQ号,实时更新筹备动态。从非遗技艺简介到调研计划,每一条推送都在为活动造势,吸引更多目光关注淮北非遗,也为实践成果传播埋下伏笔。

 

实地:沉浸式体验,解码非遗技艺传承

 

(一)棒棒茶:茶汤里的文化脉络

 

1. 走街串巷,串联文化地标

 

调研团以临涣古镇老茶馆、古茶商码头遗址、茶税碑刻为点,串联“茶马古道文化线”。踏入古镇,青石板路蜿蜒,老茶馆错落,古茶商码头虽历经岁月,仍可窥见昔日商贸繁盛。成员们在遗址间穿梭,感受棒棒茶从产地到流通的历史轨迹,为理解技艺传承筑牢空间坐标。

 

 

2. 跟学传承,记录制茶全程

 

跟随临涣棒棒茶传承人,调研团成员化身学徒,从选茶的精挑细选,到煮茶时火候的把控,分茶时的细致手法,全程记录。传统茶会上,茶香袅袅,茶艺表演的一招一式,茶客们关于茶俗文化的交流,都被镜头捕捉、笔端记录。

 

 

 

(二)口子窖酿造:车间里的匠心坚守

 

1. 走访车间,开启体验之旅

 

走进口子窖酿造车间与非遗传承基地,“匠心酿造体验线” 拉开帷幕。制曲车间里,曲块堆积的独特香气弥漫,成员们观摩制曲的温度控制、原料配比;发酵车间中,巨大窖池里的发酵奥秘,在传承人的讲解中逐步揭晓;蒸馏环节,酒液缓缓流出,香气沁人心脾,传统酿造工具的使用细节,被成员们一一记录。

 

2. 访谈传承,挖掘技艺传承故事

 

与口子窖传承人深度访谈,从技艺的历史演变讲起,到现代创新融合,传承人眼中的光芒与口中的故事,让调研团了解到口子窖酿造技艺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与突破。传统工具的改良、酿造流程的优化,每一处创新都离不开对匠心的坚守,这些内容被整理成文字,成为口子窖非遗传承的珍贵资料。

 

 

 

(三)酱包瓜制作:作坊里的技艺传承

 

拜访临涣酱包瓜传承人时,作坊里弥漫的酱香,是传承的味道。成员们参与选料,学习如何挑选鲜嫩黄瓜、优质酱料;制酱环节,搅拌的节奏、发酵的观察,都有学问;腌制过程中,独特配方与手法,在传承人指导下被挖掘。拍摄制作全过程,整理配方笔记,调研团为这一非遗技艺留存传承样本,让小众非遗走进大众视野。

 

 

交流:老茶馆里的文化对话

 

临涣老茶馆,是调研团与当地居民交流的重要阵地。在这里,茶客们围坐,手中茶壶起落,闲话家常间,非遗传承的故事自然流淌。调研团成员与茶客探讨棒棒茶传承现状,听他们讲述儿时关于酱包瓜、口子窖的记忆,从民间视角,补充非遗传承的鲜活案例。茶馆里的文化对话,让调研团明白,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生活方式、集体记忆的延续。

 

成果:多维呈现,为非遗传承赋能

 

(一)资料整合:非遗的 “档案库” 建设

 

1. 实物与影像资料

 

整理文献摘录、老茶器具、酿造工具等实物资料,将探访拍摄的照片、视频分类归档。从棒棒茶制作的每一步,到口子窖酿造的关键环节,酱包瓜腌制的独特场景,影像与实物交织,构建起淮北非遗的 “视觉档案”。

 

2. 文字记录:传承的故事线

 

梳理传承人访谈文字、调研问卷分析、文化脉络梳理成果,形成文字资料。从非遗项目的历史起源,到当代传承困境与创新,文字记录为淮北非遗勾勒清晰故事线,成为后续研究的基础素材。

 

(二)文创设计:非遗的现代表达

 

以淮北非遗为灵感,成员们开展文创设计。棒棒茶主题茶具,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审美结合,实用又具文化韵味;融入口子窖酿造元素的包装设计,让酒文化以新颖形式呈现。这些文创设计稿,是非遗与现代设计的碰撞,为非遗 “活态” 传承提供创新思路,也为后续非遗文创开发提供样本。

 

(三)传播推广:扩大非遗社会影响

 

1. 新媒体矩阵:非遗故事的传播网

 

利用团队创建的QQ号、学校官媒,发布实践动态、非遗知识科普推文。在短视频平台,上传棒棒茶茶艺表演、口子窖酿造车间探访等视频,超8篇高质量内容,让淮北非遗走出古镇,被更多人知晓。每一次点赞、评论,都是非遗传播的涟漪,扩大着非遗的社会影响力。

 

2. 报告撰写:为传承建言献策

 

根据调研,团队撰写非遗保护与发展建议报告,向淮北当地文化部门提交。报告中,分析非遗传承现状、问题,提出 “非遗 + 旅游” 融合,如打造非遗体验路线,串联老茶馆、酿造车间;“非遗 + 文创” 发展,扶持本土文创企业等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动非遗传承发展。

 

反思:非遗传承的挑战与青春担当

 

(一)传承困境:现实难题的审视

 

调研中,团队发现淮北非遗传承面临人才断层、资金不足、市场推广难等问题。棒棒茶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人对传统技艺学习意愿低;酱包瓜制作规模小,市场认知度有限。这些困境,让调研团明白,非遗传承道阻且长,需要社会多方合力。

 

(二)青春担当:传承使命的承接

 

作为年轻的调研团队,成员们在实践中成长,从非遗技艺的旁观者,变为传承的参与者、推广者。团队提升了非遗调研、跨领域协作与新媒体运营能力,产出实践报告、非遗宣传短片、文创设计稿,为后续研究与项目奠基。这份青春担当,是对非遗传承的承诺,也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传承传统文化,青春力量正发声。

 

展望: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此次临涣非遗调研实践,是调研团与淮北非遗的一次深度对话。未来,团队期待推动 “非遗 +” 模式落地,让棒棒茶走进现代茶饮店,口子窖酿造技艺与工业旅游结合,酱包瓜成为地域特色文创IP。通过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非遗体验活动,培养年轻一代文化认同,让淮北非遗真正 “活” 在当下,薪火相传,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文化光芒。

 

结语:非遗传承,永远在路上

 

从筹备到实践,从调研到传播,“千年一脉,薪火相传” 调研团的临涣非遗之行,是青春与传统的相遇,是文化传承的一次生动实践。非遗传承没有终点,每一次调研、每一份推广、每一个创新,都是传承链条上的一环。期待更多人关注淮北非遗,加入传承行列,让古老技艺在时代浪潮中,续写新的文化传奇,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传承中永远鲜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