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跃动吴韵,文间传递童心
发布时间:2025-09-06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在“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这段时光,如同一颗饱满的种子落入心田,在汗水与收获的浇灌下悄然生长,最终绽放出令人欣喜的花朵。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对社会实践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在具体的工作中收获了技能的提升与心灵的成长,每一份付出都化为沉甸甸的感悟,值得细细回味。
活动期间,我主要承担线上相关工作,其中苏州吴江区PPT的制作是让我投入最多心力的任务。起初接到这个任务时,我以为不过是简单的资料整理与排版,但真正着手后才发现,要将苏州吴江区的文化魅力通过PPT生动呈现,绝非易事。苏州评弹与琵琶制作作为吴江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积淀与匠人的智慧,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在幻灯片中“活”起来,成了我反复琢磨的问题。
为了做好苏州评弹部分的内容,我先从基础资料入手,查阅了大量关于评弹起源、流派发展、经典曲目以及当代传承的文献,甚至找来《珍珠塔》《玉蜻蜓》等经典评弹选段反复聆听。当软糯婉转的吴侬软语透过耳机传来,我忽然意识到,评弹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的曲折,更在于表演者“说噱弹唱”中蕴含的细腻情感。于是在制作PPT时,我特意加入了评弹表演的动态图片与音频片段的二维码,希望看到PPT的人不仅能了解知识,更能直观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在排版上,我选择了淡雅的水墨风格背景,搭配青灰色的字体,力求与评弹“清、雅、细”的艺术特质相呼应,光是字体大小与颜色的搭配,就反复调整了十几次,只为达到视觉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琵琶制作部分的呈现则更具挑战性。这门古老的手艺包含选料、制坯、蒙皮、调音等数十道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为了展现琵琶制作的严谨与精妙,我联系到吴江区一位非遗传承人,向他请教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当看到传承人发来的琵琶木料纹理特写——那些细密的年轮仿佛在诉说着木材的生长故事,我突然有了灵感:用“一棵树到一把琵琶”的时间线来串联整个制作过程。从紫檀、红木等原料的甄选,到琴身弧度的精心打磨,再到琴弦张力的精准调试,每一步都配上高清细节图与匠人的工作场景,让读者能清晰看到一块普通木料如何在巧手中蜕变为能奏出天籁之音的乐器。在描述时,我特意加入了“蒙皮时需将蟒蛇皮拉伸至恰好的紧度,才能保证音色通透”这样的细节,这些从传承人那里听来的“内幕”,让PPT的内容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制作过程中,我也遇到过不少难题。比如如何平衡信息量与观赏性——起初我想把所有细节都塞到PPT里,导致页面文字密密麻麻,看起来十分杂乱。在指导老师的提醒下,我才明白“少即是多”的道理,果断精简文字,用图表、流程图替代冗长的描述,让重点内容更突出。光是调整页面结构,就耗费了整整两天时间,但当最终版本呈现出清晰的逻辑与雅致的风格时,那种成就感难以言喻。
除了PPT制作,常州红东社区线下活动的公众号推文制作则让我体会到线上工作与线下实践的紧密联系。线下活动当天,我虽然未能亲临现场,但通过同事发来的实时照片与视频,感受到了现场热烈的氛围:孩子们在“七彩课堂”上认真学习的模样,志愿者与社区居民互动时的欢声笑语,都让我深受触动。公众号推文的制作,就是要将这份温暖与活力传递给更多人。
在撰写推文时,我没有选择传统的活动流程记录方式,而是以“孩子们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开头用“今天的红东社区像被彩虹染过一样”这样生动的描述引入,接着通过“课堂上老师教我们画绿色家园时,小明把树叶涂成了蓝色——他说想给小树一个不一样的梦”这样的细节,展现活动中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在配图上,我精选了孩子们专注绘画的侧脸特写、志愿者手把手教做手工的温馨瞬间,以及活动结束时大家举着作品合影的笑脸,每一张照片都经过亮度与角度的微调,让画面中的情感更具感染力。为了增加互动性,我还在文末设置了“你心中的社区七彩梦是什么颜色”的留言区,没想到推文发出后,很快收到了几十条留言,有社区居民分享活动感受,也有其他地区的人询问如何参与类似活动,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线上宣传不是单向的信息输出,而是能引发共鸣、连接人心的桥梁。
回顾这段实践经历,我不仅在PPT制作、公众号运营等技能上得到了锻炼——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后来能从容处理各种细节,从对排版设计一窍不通到能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风格,这些进步都清晰可见;更重要的是,我体会到了文化传播的意义。无论是苏州评弹与琵琶制作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之美,还是常州红东社区活动中展现的社区温情,都需要有人用心去挖掘、去传递。而我们所做的每一份PPT、每一篇推文,都是在为这些美好事物搭建传播的桥梁。
“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这个夏天,我不仅用双手完成了一份份工作,更用心灵触摸到了文化的温度与实践的价值。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任何看似平凡的工作,只要用心去做,都能创造出不平凡的意义,而这份感悟,将成为我未来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