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音乐鼓点叩开心扉,运动游戏传递温情

发布时间:2025-09-06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为响应社会对孤独症儿童群体的关注,助力其改善肢体协调与社会认知障碍,2025年7月5日至6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盐城德馨儿童康复院区,开展了为期两天的专项公益实践。团队依托专业康复环境,精心设计音乐疗愈与体育互动课程,通过科学且有趣的方式提升儿童综合能力,同时以公益宣传呼吁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实践伊始,一场简短温暖的启动仪式拉开活动序幕。团队负责人姜沐含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孤独症群体面临的独特挑战,传递了“平等尊重、用心关爱”的理念。现场,成员们向孩子们赠送了精心准备的国学经典图书、防暑降温物资,以及泰州小学生们亲笔书写的祝福明信片——这份承载着同龄人纯真情谊的礼物,字里行间的鼓励与图画中的阳光,为康复儿童带来融融暖意。
启动仪式后,姜沐含、辛玥晔迅速带领孩子们投入首日课程。上午的音乐疗愈课堂以非洲鼓的韵律为媒。课程伊始,团队成员以“是否听过打鼓声”的提问互动唤起好奇,随即演示“咚—哒—咚咚哒”的节奏。协同的康复医师阐明“跟随鼓点可提升肢体灵活性与反应速度”的目标后,孩子们在引导下触摸鼓面、感受振动,区分敲击鼓面中心和边缘产生的低沉与清亮音色。基础节奏模仿环节,面对“咚—哒—咚—哒”的4拍循环,孩子们以拍手、跺脚积极回应,初步建立与节奏的联结。
随后,经典儿歌《两只老虎》的旋律融入课堂。实践成员巧妙设计渐进式融合练习:孩子们先专注聆听鼓点拍击腿部;继而随同步的鼓声与清唱点头打拍;最终尝试边拍鼓边跟唱。二人密切观察,适时调整节奏难度或提供肢体辅助。课程在“节奏接力”与“freeze dance”游戏中达到高潮——当鼓声骤停,孩子们齐喊“停!”并瞬间定格,反应能力在游戏中自然得到锤炼。课程尾声,孩子们分享“最喜欢的节奏”,实践成员及时反馈“左手拍鼓更稳”等个体进步,巩固了训练成果与信心。
下午的课程聚焦体育互动,以结构化游戏提升孤独症儿童的肢体协调性与社交意识。实践成员以平等姿态蹲下问候,手持沙包发出“探险”邀请,并辅以“拿沙包扔给老师”的图卡清晰展示规则流程。
        基础训练中,孩子们在软垫拱桥上练习四肢攀爬,姜沐含和辛玥晔一对一指导“手扶此处,膝盖用力”,依据个体能力灵活调整难度。沙包投掷接龙从近距离轻滚开始,逐步过渡到抛掷,协同的康复医师辅助摆臂动作,引导“观察手势,用力投掷”,精准提升手眼协调性。
团体游戏“彩虹隧道+沙包炸弹”将气氛推向热烈。钻过彩虹隧道后投沙包入目标圈的挑战,结合了动作序列完成与目标感;音乐暂停时根据图卡提示与伙伴握手或击掌,则在两个实践成员的引导下有效促进了主动社交回应与轮流协作意识。课程结束前,触觉球按摩配合舒缓儿歌帮助孩子们放松身心。实践成员通过展示活动照片引导回顾,鼓励孩子们用语言或指认图片表达感受。
        团队成员以非洲鼓的节奏叩响孩子们感知世界的大门,借体育游戏的活力搭建起社交互动的桥梁。音乐疗愈课程通过鼓点的触觉反馈与儿歌的旋律重复,有效整合儿童的听觉、触觉及运动觉,显著提升了肢体协调性、反应速度与语言表达意愿。体育互动课依托攀爬、投掷等结构化任务,结合视觉提示与即时奖励,切实增强了儿童的核心力量、平衡能力及规则理解力,并在团体游戏中有效促进了社交回应与情绪管理。
         实践结束后,儿童康复院区负责人对此次实践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课程设计科学严谨、游戏形式贴合低龄孤独症儿童特点,对孩子们感官统合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的服务行动,更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团队后续将整理实践影像与案例,通过社会平台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孤独症儿童的真实需求与潜能,持续汇聚社会关爱,助力每一颗“来自星星”的童心在理解与支持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共筑融合之梦。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