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以笔为翼,筑梦童心

发布时间:2025-09-06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随着最后一篇实践公众号总结的成功发布,这个夏天的线上实践工作也画上了句号。作为“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实践活动的线上宣传成员,我负责用公众号总结的方式,把淮安、苏州太仓、苏州吴江、宜兴、泰州五个片区的活动故事传递出去。虽然全程在线上办公,但通过屏幕传来的照片、视频和志愿者记录,我仿佛置身于每个活动现场,用文字和排版搭建起连接实践一线与外界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成长与感动。
         公众号总结工作看似是对着屏幕敲字,实则是把零散素材“变废为宝”的过程。每次有工作任务下发,打开电脑,我的目光总会被各片区志愿者传来的素材吸引——淮安片区周恩来纪念馆的活动照片里,孩子们跟着志愿者讲解员认真听讲;太仓的垃圾分类课堂上,彩纸做的垃圾桶摆满桌子;吴江的扎染活动中,蓝白相间的布料晾成了一排……这些素材是公众号内容展示的基础,但需要先梳理清楚逻辑。比如处理宜兴片区的素材时,既有消防员教逃生技巧的场景,又有孩子们学做紫砂壶的画面,我就按照“安全守护”和“文化传承”两个方向整理,让读者能清晰看到活动的不同环节。
        跨片区的总结工作,让我在文字中见证了“因地制宜”的实践智慧。泰州片区的国学课堂上,孩子们吟诵《望岳》的童声透过音频传来,我便用“古韵今风,文化润童”的标题,让传统文化的韵味在字里行间流淌;苏州太仓的垃圾分类活动充满趣味,我便以“巧手‘桶’筑新知,绿动你我‘童’行”为主题,用孩子们的创意作品串联起环保教育的脉络。五个片区的实践各有侧重,却都围绕着“用爱浇灌童心,用实践筑梦未来”的核心,这种共性与个性的交响,让我在总结时既需把握“绿芽七彩行”的整体基调,又要让每个片区的特色如彩虹般各放异彩。
同时负责五个片区的总结,让我学会了在共性中找特色。虽然都是“绿芽七彩行”的活动,但每个片区各有亮点:淮安片区主打红色教育和非遗体验,苏州太仓聚焦环保实践,吴江结合了非遗扎染和生态保护,宜兴把安全教育和紫砂文化结合,泰州则以国学传承为核心。写总结时,我既要突出每个片区的特色,又要体现“童心筑梦”的共同主题。比如淮安片区的公众号标题用了“红韵润童心,科技筑初心”,苏州太仓的有关环保主题的标题则是“巧手‘桶’筑新知,绿动你我‘童’行”,让读者一眼就能抓住活动重点。
线上工作虽隔着屏幕,却从未阻隔情感的传递。当我反复品读淮安片区“孩子们在周总理像前敬礼”的记录时,仿佛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当我反复品读周恩来纪念馆里“缀满18个补丁的军装让孩子们沉默良久”的记录时,仿佛能看到孩子们若有所思的神情;当我整理泰州片区孩子们在团队成员的带领下学习做辑行礼照片和视频时,从他们认真的动作与眼神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浸润力量。
         这个夏天,我虽未亲临实践一线,却在文字的世界里与无数童心相遇。那些深夜里反复打磨的标题、为一张图片调整十次排版的执着、为一句话斟酌半天的较真,都化作了公众号里的温度与力量。当五个片区的总结公众号全部发布,看着实践团队在每个片区的成果展示,我突然明白,公众号总结工作从来不是孤立的线上任务,而是实践活动的“第二现场”——在这里,文字是桥梁,排版是画笔,每一篇公众号推文都是一颗播种希望的绿芽,在读者心中生根发芽。
实践落幕,文字留香。这个夏天的公众号总结工作,让我在文字的世界里触摸到实践的温度,在素材的梳理中理解了“童心筑梦”的深意。那些深夜打磨的文字、反复调整的排版、字斟句酌的标题,都成为我成长路上的珍贵印记。作为“绿芽”志愿者,我们或许身处不同岗位,却在用同一种青春力量浇灌童心成长。未来,我将继续以笔为翼,把更多实践中的温暖与感动转化为文字,让“绿芽七彩行”的光芒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