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财智领航,碳索新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碳索新路”实践队赴十堰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开展实践调研

发布时间:2025-09-06 关注:

来源:大学生之声

  以财税智慧助力生态赋能,用实践脚步丈量绿色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碳索新路队”于8月深入湖北省十堰市小河流域展开暑期社会实践。此次调研,团队聚焦十堰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践,紧扣京堰对口协作政策脉络,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与生态项目现场,用财税视角探寻生态补偿机制为农户绿色生计赋能的故事。

一、化“污”为“宝”,点“废”成金

  实践队于8月23日来到四道河村,映入眼帘的是多维度生态治理实景。村落里摆放着整齐的共享洗衣池;村民生活污水经专用管道汇入净化设施处理;田间500余米长的生态拦截沟,用吸附性植物减少农田氮磷流失。

  在与村民访谈时,团队了解了多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举措,例如:推进无农药、无化肥示范田,村民家家户户规范使用有机肥以保护小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面对浪河镇库区氮磷污染问题,村里创造性发展公共洗衣房、建设污水净化设施,从源头护水质。

二、围坐共话协作事,倾心聆听成果经

  8月24日,团队来到“坝首第一村”——蔡湾村走访调研。蔡湾村是一个集山区、库区和坝区为一体的移民安置重点村。随着京堰对口协作生态补偿的不断推进,对口协作项目资金的加持让蔡湾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幢幢整齐的独栋别墅;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一片片数字化农业大棚是全村发展的生动视角。当地村民高兴地提到:“移民后变化确实很大,污水统一收集,房顶还加装了太阳能板,现在的生活有保障多了!”

  除乡村建设外,北京的产业帮扶为全村农业装上“科技心”。蔡湾村南水北调水源地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不仅推动全村农业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更让村里的闲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就业机会。目前,该项目已带动近百户农户参与蔬菜生产经营,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获租金、加入合作社分红利,实现多渠道增收。

三、智守清水走廊,郁金香绽芬芳

  8月25日,团队循着绿意探访犟河流域黄龙镇斤坪村,在政府工作人员的热情带领下,团队走进犟河流域治理示范项目现场,亲身感受治理工作带来的显著变化。两岸草木繁茂,绿道依河蜿蜒。据介绍,这条绿道不仅是流域治理的重要成果,更是带动村民就业的民生道。建设过程中,优先雇佣当地村民参与土方开挖、路面铺设、植被种植等工作,推动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双赢。

  沿着绿道前行,岸边矗立的智慧监测设备格外引人注目。该设备依托中科院先进技术搭建的管理平台,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测、地面监测站等多种技术手段,构建起三级监测网络,能实时捕捉水质、水位等关键生态指标,为流域保护装上“千里眼”。

  生态环境改善后,村里的郁金香种植旅游产业声名渐起,每年花期到来时,五彩斑斓的郁金香铺满田野,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让“生态美”切实转化为“产业兴、百姓富”的生动实践。

四、小流域治理绘新景,大棚经济促增收

  8月26日,实践队来到茅塔河流域廖家村。家家户户的房屋外观统一规划,村道干净整洁,垃圾桶分类摆放。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道:“自小河流域综合治理以来,村里按照统一标准改造房屋、整治环境,并进行集中污水处理,既保留乡村的原生态韵味,又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农业种植领域,村里同样迎来新突破。北京农业技术专家驻村指导,协助搭建一座座果蔬大棚,不仅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植技巧,还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精心推荐适合采摘的优质品种。这些大棚不仅能稳定产出高品质果蔬,更成为村里生态旅游的亮眼名片。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不少游客专程前来体验采摘乐趣,为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让田园真正变成了“增收园”。

  从浪河到坝首,从犟河到茅塔,“碳索新路队”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的生态潜力,见证流域综合治理与对口协作的生动实践。作为财税学子,团队记录下十堰小流域的治理经验,更将带着这份实践收获,持续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财税赋能路径,让青春力量为乡村绿色未来注入更多可能。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