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巧手启真智,美育润童心

发布时间:2025-09-06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2025年7月16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的衡悦社区开展了一场润物无声、知行合一的志愿教学活动。课堂融合干花制作实践与陶渊明田园诗《饮酒》赏析,借巧手造物启智,凭古韵诗情润心,带领孩子们在动手创作中触摸生活之美,于经典诵读间体悟人文之韵。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包佳敏以“生活中的鲜花”为切入点,开启了趣味十足的干花制作课堂。她先为孩子们科普干花制作的文化历史与实用价值,从“为何干花能长久保存”到“不同制作方法的科学原理”,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比如经典的“倒挂法”,正是利用重力让花朵在水分蒸发时保持形态,让孩子们在理论中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结。理论讲解后,手工材料有序分发,包佳敏在孩子们制作过程中全程护航:耐心解答疑问、强调技巧细节,引导大家发挥创意。当一朵朵形态各异的干花作品完成,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就感,劳动的快乐与发现美的能力在欢声笑语中悄然生长。
          干花课堂的热烈氛围未散,团队成员杨宏接力带来了陶渊明田园诗赏析课。她以诗人简介为引,让孩子们在“知人论世”中走进陶渊明的淡泊世界。她随后带领大家齐声诵读《饮酒(其五)》,朗朗书声中,诗歌的韵律美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意境缓缓流淌。课堂上,杨宏巧妙运用对比教学,将陶渊明诗中的“酒”与曹操、王维等诗人笔下的“酒”意象对比,引导孩子们思考不同情境中意象的情感内涵。孩子们踊跃举手、各抒己见,在互动中不仅领悟了诗歌之妙,更读懂了陶渊明“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悄然埋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随后的龙桥社区课堂上,团队成员朱唯通过对两个劳动实践主题的巧妙“串联”,开启了一堂意趣横生的手工课。在“活字印百福”环节,她以毕昇的故事为切入点,向孩子们讲述了活字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从唐代的雕版印刷到宋代毕昇的泥活字创新,再到木活字的使用,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印刷术的伟大变革。接着,朱唯介绍了百福图的寓意与特点。“百福图由一百多种不同的福字组成,以篆体为基础,字字异形,蕴含着吉祥美好的寓意。”孩子们看着PPT上形态各异的福字,不禁发出阵阵惊叹。随后,“活字印百福”的制作过程正式展开,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揉粘土、捏福字、涂颜色、拓印……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有的给福字涂上鲜艳的红色,有的添加了金色的边框。孩子们一边制作,一边分享着自己的创意,现场氛围热烈而温馨。当一张张布满“福”的作品完成时,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成果,眼中闪烁着成就感的光芒;在“灵蛇纳福”环节,团队志愿者朱唯以提问互动的方式开启了“灵蛇纳福”手工课的序幕,“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当孩子们齐声回答“蛇年”后,她通过PPT展示,带领大家探秘蛇的身体结构。“蛇的尾巴其实只占身体的一小部分,是从泄殖腔开始的哦!”“蛇可是大胃王,依靠分离式下颌骨,能把嘴巴张开到近180度呢!”一个个趣味冷知识,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满是好奇与惊叹。了解完蛇的知识,手工制作剪纸环节正式开始。志愿者朱唯详细讲解并示范了具体步骤,展示了剪纸艺术的魅力。孩子们小心翼翼地跟着步骤操作,从描摹蛇头到裁剪粘贴,每一步都格外认真。遇到困难时,他们纷纷向志愿者请教:“老师,蛇信子怎么粘才更像呀?”朱唯耐心指导,帮助孩子们调整细节。随着剪刀的“咔嚓”声和胶水的粘贴声,一条条灵动的“小蛇”逐渐成型,它们形态各异,充满童趣。当看到自己制作的“灵蛇”在纸杯上摇头摆尾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此次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既让孩子们体验到干花制作、活字印刷与剪纸等劳动实践的快乐和趣味,也让他们从诗歌品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团队成员通过此类创新实践形式,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与想象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孩子们的文化认同感。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