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节非遗课的下课铃声在营东社区活动室响起,看着孩子们手中捧着自己绘制的苏扇、小心翼翼养护的生态瓶,以及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红色文化笔记,我忽然意识到,这场跨越三个社区的志愿教学活动,早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作为团队中的课程统筹与文案记录者,我既见证着课堂上的生动瞬间,也在幕后的琐碎工作里,读懂了志愿服务中“付出”与“收获”的真正含义。

最初接到任务时,我负责的核心工作是串联起三个社区的课程逻辑,让分散的知识点形成有温度的教育链条。衡悦社区以“生态”为关键词,龙桥社区聚焦“传统文化”,营东社区则融合“红色基因、非遗传承与科技前沿”——看似独立的主题,实则暗藏“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精神与物质”的深层关联。为此,我需要提前与三位主讲人逐课打磨内容:和颜欣雨老师梳理苏州生态智慧课的脉络,将“桑基鱼塘”的古老智慧与现代垃圾分类实践结合,让抽象的“生态未来”变得可触可感;提醒杨宏老师在生态瓶制作课上多准备一份材料,避免孩子因操作失误产生挫败感;在顾静雨老师的蹴鞠课里加入“苏超球员访谈片段”,用孩子们熟悉的场景拉近与传统体育的距离。这些看似细微的调整,实则是希望让每个社区的课程既保留专业性,又能贴合不同年龄段学员的认知节奏。
课堂之外,我的另一项工作是记录与传播。带着相机穿梭在三个社区的活动室,成了我每天的日常。在衡悦社区,我拍下孩子们趴在窗边观察生态瓶中苔藓生长的侧脸,镜头里,阳光透过玻璃瓶折射出细碎的光斑,与杨宏老师讲解“生态平衡”时的手势重叠;在龙桥社区,蹴鞠课上孩子们奔跑的身影与顾静雨老师示范古法踢法的专注神情,被定格成动态的视频片段;营东社区的红色文化讲堂上,黄文宣老师展示的淮安革命老区照片前,有老人悄悄抹泪的瞬间,也有孩子举手提问“为什么他们要牺牲自己”的稚嫩声音。这些素材被我整理成图文稿,发布在团队公众号上,有家长留言说:“原来社区里藏着这么生动的课堂,下次一定要带孩子来。”这时我才明白,记录不仅是留存回忆,更是让志愿服务的影响力走出活动室,触达更多人。
但志愿服务的重量,远不止于“做了什么”,更在于“感受到了什么”。在营东社区的非遗课上,当黄文宣老师教孩子们制作淮安茶馓时,有位白发老人主动走到台前,说自己是茶馓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人,愿意分享独家手法。那一刻,课堂变成了代际对话的场域,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与老人脸上的自豪交织,让我忽然懂得“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在这样的互动中自然流淌的生命力。而在“文明礼仪大家”课上,刘思妍老师带孩子们做心理小游戏时,有个内向的男孩突然举手:“老师,我现在知道怎么跟同学说‘对不起’了。”这句话让我想起课前为设计游戏环节,和刘老师反复修改方案的夜晚——原来教育的发生,往往藏在这些被精心打磨的细节里。
作为团队的“粘合剂”,协调突发状况是另一份隐形的责任。龙桥社区的苏扇DIY课上,原定的宣纸材料突然缺货,我立刻联系附近的文具店紧急调货,来回奔跑的十分钟里,顾老师用“扇面构图小知识”稳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当我抱着一摞宣纸冲进教室时,孩子们齐声喊“谢谢姐姐”,汗水浸透的后背仿佛也变得清爽。衡悦社区的生态课结束后,有个孩子迟迟不肯离开,说想再听一次“太湖治理的故事”,我蹲下来陪他翻看课程笔记,直到他妈妈来接时,他举着笔记说:“妈妈,我以后要保护太湖。”这些瞬间让我明白,志愿工作的价值,既在于顺利完成计划,更在于用真诚回应每一个意外的需求。
回望这段经历,我做的或许只是课程表上的批注、相机里的光影、紧急时刻的奔跑,但这些琐碎的片段串联起来,却让我触摸到了社区课堂的温度。在衡悦社区的生态瓶里,我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龙桥社区的蹴鞠场上,我看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在营东社区的红色讲堂与科技课上,我看到精神传承与时代进步的共振。而我,既是这些场景的参与者,更是被教育的对象——教育从来不是单向输出,当我们试图为社区带去知识与温暖时,社区也在用它的包容与活力,教会我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成长。
离开社区那天,有个孩子把自己画的苏扇送给我,扇面上歪歪扭扭写着“谢谢”。这两个字或许就是对这段经历最好的注解:我们付出的是时间与精力,收获的却是比任何奖状都珍贵的信任与成长。而这份感悟,终将成为未来前行时,心中最温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