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实践之路,成长之途

发布时间:2025-08-10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当结束淮安的实践活动,这段经历便成为了我人生中无比珍贵的回忆,对我来说是一段意义非凡、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活动内容丰富多元,涵盖在社区为孩子们讲课传授知识,参观周恩来纪念馆以及聆听党员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负责实践过程中的照片与视频整理工作,同时也积极协助团队完成其他任务。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对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个人能力上实现了显著的成长与突破。
淮安,这座坐落于苏北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它是“运河之都”,悠悠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孕育了深厚的运河文化。河畔的古镇老街,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往昔的漕运繁华。淮安还是“世界美食之都”,软兜长鱼、平桥豆腐等淮扬美食,以鲜、香、酥、嫩的独特风味,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更重要的是,这里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总理的崇高精神与伟大风范,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照亮着家乡人民前行的道路。
在淮安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四堂独具特色的实践课如四扇窗,让我透过影像素材,触摸到家乡的文化根脉与时代脉搏。虽不能亲临现场,但作为整理照片和视频的参与者,每一段素材都像一颗拼图,最终在我心中拼出关于传承、文明、创新的完整图景。红色课堂上,新安旅行团的足迹与周恩来故居的青瓦,让我明白红色精神不是历史符号,而是淮安人血脉里的坚守,就像运河水始终奔涌。文明礼仪课的“情绪盲盒”,让我看见真诚比规矩更动人,恰如家乡邻里间那份自然的善意。非遗课堂上,博里农民画的浓墨与“非遗猜猜乐”里的乐趣,让我懂得传承不是复刻,而是带着热爱的创新。科技课上,古今工艺的对话、航空与纳米技术的壮阔,让我惊叹于从运河造船到宇宙探索的跨越。素材整理完毕后,我望着电脑里分类整齐的文件夹,突然意识到:无论是红色基因、文明礼仪,还是非遗传承、科技创新,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答案——淮安人血脉里的那份执着与热爱。这不仅是实践瞬间,更是家乡文化在年轻一代身上的鲜活体现。

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和聆听党员讲解,是本次实践极具意义的环节。走进周恩来纪念馆,庄重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馆内陈列的珍贵文物、历史照片,无声诉说着总理伟大光辉的一生。那简朴的办公桌,摆放的笔墨纸砚,仿佛还留存着总理伏案工作的气息;那一件件旧衣物,见证了总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聆听党员讲解时,孩子们全神贯注,看着照片和视频中党员同志认真讲解的画面,以及孩子们们被总理精神深深打动的神情,内心满是感动与敬仰。这些影像资料不仅铭记了历史,更是对总理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回顾这次返家乡实践活动,整理打包照片和视频的工作虽然看似平凡琐碎,但却意义非凡。同时让我明白,“返家乡”不只是回到熟悉的地方,更是重新读懂脚下的土地。当我把这些带着温度的影像打包整理,仿佛也把家乡的故事、精神的火种,小心翼翼地收进了心里。无论走到哪里,这段记忆都会提醒我:根在这里,力量就在这里。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继续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用自己的方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让淮安这片土地的温暖与美好,通过年轻一辈的实践传递给更多的人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