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淮安大地涌动着实践的热情与文化的脉搏。作为“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实践淮安片区的负责人,这段带领团队的实践经历,于我而言,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成就的旅程。我的角色并非站在讲台中央的授课者,而是身处幕后与台侧,致力于让整台“实践大戏”顺畅运转的“导演”与“纽带”。我的工作核心围绕着统筹协调、社区对接、现场管理与素材枢纽展开,在每一个环节的细微之处,感受着团队协作的力量和社区实践的深度。
一、统筹协调:绘制实践蓝图,凝聚团队合力
实践的成功,始于清晰的规划与高效的协作。我的首要职责是全局统筹与分工协调。
任务分解与匹配:在实践筹备阶段,我依据团队成员黄文宣、刘思妍、房晨、葛晶晶等的专业背景、兴趣特长和实践目标,与大家共同商定分工。黄文宣同学对淮安文化底蕴的深厚理解,使其成为“红色基因”与“非遗传承”课堂的理想主讲;刘思妍同学对科技与礼仪的关注,则自然承担起“科技前沿”与“文明礼仪”板块;房晨同学心思缜密、沟通力强,负责跨社区的课程逻辑串联与文案记录;葛晶晶同学细心负责,承担起后期影像素材整理的重任。我确保每位成员都明确自身职责,理解整体目标。
进度把控与资源调配:从课程选题确认、备课进度跟进,到物资清单汇总(如非遗材料、科技模型、生态瓶耗材等),我都需要实时掌握,确保各环节按计划推进。当房晨同学在协调社区课程逻辑时,我负责提供支持,整合资源,确保分散的主题能有机串联成“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精神与物质”的实践脉络。
沟通桥梁与问题解决:团队内部沟通是顺畅运行的润滑剂。我定期组织线上/线下会议,让大家分享进展、讨论难点(如刘思妍同学提到的PPT制作不易、设备突发故障),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这深刻体现了团队协作和灵活应变的必要性。
二、社区对接:搭建信任桥梁,保障实践落地
实践扎根于社区,与社区的顺畅沟通与关系维护是我工作的关键一环。
前期联络与需求对接:实践开始前,我多次与营东社区负责人沟通,详细介绍活动方案、课程内容、时间安排及所需支持(场地、桌椅、电源、投影设备、可能的本地资源如非遗传承人)。理解社区对儿童暑期活动的具体期望,力求我们的实践内容与社区需求精准契合。
场地协调与资源整合:落实每个社区的具体活动场地、使用时间,并根据课程内容(如非遗手工需要操作空间、科技课需要投影)进行微调。在营东社区,当黄文宣老师筹备“非遗猜猜乐”和淮安茶馓制作时,我积极协助联系确认所需物料和场地布置要求,奠定了良好的社区关系基础。
信息传递与应急联络:作为团队与社区之间的“官方”联络人,确保课程时间变更、人员调整、特殊要求等信息及时、准确地双向传递。在活动期间,保持手机畅通,随时应对社区方的询问或突发状况通知。

三、现场管理:守护课堂秩序,捕捉实践光影
当课堂开启,我的角色切换到现场保障者与记录者。
秩序维护与氛围营造:深入各个课堂(特别是营东社区综合课程),我的重要职责是协助主讲老师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营造安全、有序、积极的学习环境。轻声提醒走神的孩子,帮助分发材料,处理小朋友间的微小摩擦,确保黄文宣老师讲述红色故事的庄重氛围、刘思妍老师进行文明礼仪互动游戏的欢乐节奏、非遗手工环节的操作安全都不受干扰。让主讲老师能更专注于内容传递。
光影记录者:手持相机或手机,穿梭于课堂之间,是我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我努力捕捉那些动人的瞬间:孩子们聆听周恩来故事时专注的眼神(如黄文宣心得所述)、在非遗课堂上绘制农民画或尝试茶馓制作的认真与喜悦、参与刘思妍老师“情绪盲盒”游戏时的真诚流露,以及在周恩来纪念馆里孩子们被党员讲解深深打动的神情。我供图的那些珍贵照片——孩子们举起的小手、灿烂的笑容、探索的专注——大多出自此环节。我力求通过镜头,真实记录下知识传递的瞬间、文化浸润的痕迹和孩子们成长的微光。
现场支持与机动补位:随时准备应对现场需求,如协助调试设备(应对刘思妍遇到的音响故障)、帮忙分发和回收教具、安抚个别不适应的孩子、接待临时到访的社区人员或家长等,确保课堂流程顺畅无阻。
四、素材枢纽:汇聚实践点滴,赋能成果传播
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生,更在于记录与传播。我承担着素材汇总与传递的核心枢纽作用。
每日整理与初筛:当天活动结束后,我会及时将拍摄的海量照片和视频进行初步整理、筛选,剔除模糊或重复的素材,按社区、课程主题、日期进行分类存储。这确保了素材的及时性和有序性。
高效传递与支持:将精心筛选和初步分类的课堂影像素材,第一时间打包传递给负责线上宣传和文案撰写的同学,特别是葛晶晶同学进行深度整理,以及房晨同学用于撰写公众号图文稿件。确保她们能及时获取最新、最生动的现场画面,支撑其文稿的丰富性与感染力。当看到葛晶晶同学从素材中整理出关于“传承、文明、创新”的完整图景,或者房晨同学的报道引发家长留言“下次一定要带孩子来”时,深感这份传递工作的价值。
团队记忆的守护者:这些汇总的素材,不仅是宣传的原料,更是团队共同奋斗、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宝贵记忆库,为最终的实践总结、成果展示留存了最直观的证明。
作为负责人,我或许没有站在讲台前直接讲授知识,但我站在了更广阔的“讲台”后方——一个需要全局视野、沟通艺术、应变能力和服务精神的岗位。我见证了黄文宣如何让红色故事走进童心、非遗技艺焕发新生;感受了刘思妍将科技前沿与文明礼仪巧妙融合的用心;钦佩于房晨串联三个社区课程逻辑的巧思与处理突发状况的干练;也感谢葛晶晶在幕后将点滴光影编织成动人故事的细致。每一次课程的顺利开展,每一次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每一次社区满意的反馈,都凝结着团队的智慧和汗水,也印证着我协调工作的意义。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负责人的价值在于为团队成员扫清障碍,搭建舞台,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发光发热;沟通是桥梁,对上(社区)、对下(团队)、对内、对外,清晰、及时、有效的沟通是实践成功的生命线;细节定成败,从一张宣纸的应急调货,到课堂纪律的轻声维护,再到一张照片角度的选择,细节的处理直接影响着实践体验和成果质量;团队力量无穷,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当黄文宣的文化热忱、刘思妍的创新思维、房晨的统筹智慧、葛晶晶的细致严谨,以及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汇聚在一起时,便能迸发出超越预期的能量。我为自己是这样一个优秀团队的一份子,并能为团队顺畅运行贡献一份“协调之力”而感到自豪;实践育己育人,在组织协调中,我的组织能力、沟通技巧、应变能力和责任心都得到了极大锻炼。同时,与社区打交道,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基层工作的特点与需求;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反应,让我对教育有了更直观和多元的理解。
回望淮安的夏日,那些在社区活动室里回荡的讲课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团队成员忙碌的身影、以及电脑中分类整齐的素材文件夹,共同构成了我心中最珍贵的实践图景。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统筹协调经验、团队协作的温暖记忆和对社会服务的更深理解,继续前行,努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继续扮演好“连接者”与“服务者”的角色,汇聚更多力量,点亮更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