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巧手“桶”筑新知,绿动你我“童”行

发布时间:2025-08-09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为巩固居民区垃圾分类成效,提升社区居民生态文明素养和环保意识,2025年7月25日上午九点半,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苏州市太仓市新菀社区,开展了一场充满童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携手小朋友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实践,通过详细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分类方法等环保知识,个性DIY垃圾桶等形式让小朋友们对垃圾分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小朋友们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小手拉大手,绿色种子悄然萌芽
在新菀社区初心智慧学堂里,活动一开场,大屏幕上的“分‘投’行动,绿动未来”就牢牢吸引了小朋友们的目光。团队成员欧芮化身亲切的“环保老师”,通过对比两张垃圾分类前后的图片引出今天的话题。随后,欧芮分别从垃圾的产生、垃圾的处理和垃圾的危害三方面讲解提倡垃圾分类的原因。
在“垃圾的产生”环节中,团队成员欧芮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一天要产生哪些生活垃圾呢?”小朋友们充分转动自己的小脑袋,有的说塑料,有的说零食袋,还有的说吃完的水果。欧芮简要列举了几类典型的生活垃圾,她提到:“我国是垃圾产生大国,每年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已大于两亿吨,还有1500多个县城产生了接近亿吨的垃圾。”小朋友们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纷纷表示自己回去以后一定减少产生垃圾。

谈及垃圾的危害,一道道稚嫩的声音响起:“会污染土壤!”“会不干净!”欧芮引导小朋友们了解垃圾的具体危害,并详细介绍了垃圾具体分类的形式,通过生动有趣的垃圾分类案例和言简意赅的基本概念带领小朋友们深入了解垃圾分类,利用图片与箭头相结合的方式让小朋友们对不同垃圾的最后归属有了新的认知。
知识大变身,环保课堂妙趣横生
为了巩固所学的分类知识,团队成员不仅准备了朗朗上口的分类口诀,还将环保知识转化为趣味游戏与互动实验,采用接龙的方式与小朋友们进行互动,为垃圾寻找它们的“专属家园”。每一声“电池是有害垃圾!”、“饮料瓶是可回收垃圾!”的大声宣告,都伴随着团队成员的肯定与掌声,分类知识在无形中转化成环保意识,照进每个小朋友的心中。
在个性DIY课堂中,团队成员精心设计了“制作个性垃圾桶”手工实践课,将环保理念融入趣味创作,点亮小朋友们的创意火花。活动伊始,团队成员戴意铭展示了利用彩纸等手工材料制作的各种创意垃圾桶样品:整整齐齐的开放式垃圾桶、色彩缤纷的几何图案桶,甚至还有能“吃”特定垃圾的“分类小恐龙”桶……这些新奇有趣的范例瞬间点燃了小朋友们的热情。在团队成员的指导和启发下,小朋友们纷纷开动脑筋,构思起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垃圾桶,并在团队成员的耐心协助下安全使用工具,利用彩纸进行剪裁、拼贴、涂鸦、装饰,忙得不亦乐乎。“看!我的‘小鱼桶’嘴巴张得大大的,专门‘吃’塑料瓶!”一位小朋友兴奋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亲手制作垃圾桶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团队成员王逸威也深有体会:“看到小朋友们专注创作的眼神和完成作品后的喜悦,我们也感到十分快乐。我们希望这堂手工课能像一颗种子,让垃圾分类的理念在他们心中冒出绿芽。”

实践砺真知,青春赋能社区文明
“看到孩子们这么认真投入,我们特别有成就感。”团队成员戴意铭感慨道,“走出校园,用所学服务社区,既锻炼了我们的沟通与组织能力,更深切体会到了青年在基层环保宣传中的责任与价值。我们将继续优化内容,把更生动的环保课堂带给更多小朋友们。”
本次垃圾分类小课堂是团队成员热情与创意的体现,为社区小朋友们打开了认知环保、践行分享的窗口。一场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不仅教会了小朋友们分辨垃圾的不同“身份”,更在他们心中点亮了一盏盏守护绿水青山的明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单单只是一句口号,更需要每一个人的付诸实践。当青春智慧与童真好奇相遇,垃圾分类的新风尚便在社区悄然生根,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充满希望的一笔。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