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暑托班刚开始时,志愿者们带着一套“标准化流程”:遇到错题直接圈出,讲解正确答案,让孩子抄写订正。可很快发现,这条路越走越窄。三年级孩子总把“开心地笑”写成“开心的笑”,志愿者讲了五遍“动词前用‘地’”,孩子下次还是错,最后索性低着头不说话;五年级女孩做应用题,三次都漏看“平均”二字,志愿者在她本子上写下“注意‘平均’!”,她却把这几个字涂得严严实实,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传统辅导的“死胡同”:标准答案堵死了思考的路
志愿者们陷入困惑:为什么反复强调的知识点,孩子就是记不住?直到看到那个写“小鸟地唱歌”的孩子,他们才恍然大悟:传统的“纠错式”辅导,像给孩子套上了无形的枷锁,让他们害怕犯错,不敢表达,久而久之,连思考的勇气都被磨没了。教育如果只盯着“对与错”,就会像把活泼的小鱼放进玻璃缸,看似安全,却困住了它们探索的本能。
顺着孩子的“思路走”:让独特的思考发光
那个说“小鸟在地上唱歌”的孩子,给了志愿者们全新的启发。志愿者没有纠正“地”的用法,而是问:“你见过小鸟在地上唱歌吗?它唱的时候在做什么呀?”孩子立刻来了精神,手舞足蹈地描述:“在我家院子里,麻雀蹦蹦跳跳的,叽叽喳喳叫,好像在和我家小狗说话!”
志愿者顺着他的话说:“那你能把麻雀和小狗说话的样子写下来吗?”孩子拿起笔,歪歪扭扭地写下:“小麻雀在地上跳,对着小狗唱:‘你看我能飞,你不能!’小狗汪汪叫,好像在说:‘我能跑,你跑不过我!’”虽然“的地得”还是用错了,但字里行间的童趣和想象力,却比语法正确更动人。志愿者们意识到:教育不是把孩子的思维拉回“正轨”,而是顺着他们的思路,陪他们一起探索世界的模样,那些看似“错误”的表达里,藏着最珍贵的创造力。
用孩子的“语言”搭桥:跨越知识的门槛
找到“因势利导”的窍门后,辅导变得像一场有趣的游戏。面对数学总出错的女孩,志愿者不再讲“解题步骤”,而是和她玩“角色扮演”:“你当老师,我当学生,我做这道题,你看看我哪里做得不对。”女孩立刻进入状态,拿着红笔,像模像样地说:“这道题你没算‘平均’,不对哦,要先把12分成3份……”在“教”志愿者的过程中,她自己也把知识点记得越来越牢。
写作文犯难的男孩,在志愿者“画出来再写”的建议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桥梁”。他画了夏夜的星空,星星像撒在蓝布上的碎钻,萤火虫提着灯笼在草丛里捉迷藏,爷爷的烟袋锅里火星一闪一闪,和星星遥相呼应。画完后,他看着画,自然而然地说出:“星星太多了,挤得眨眼睛,萤火虫提着灯笼,好像在帮星星找掉在地上的伙伴。”这些话写在作文本上,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像夏夜的风一样清新。原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亲近知识的方式,教育要做的,就是找到那座桥,陪他们稳稳地走过去。
教育的“新答案”:让成长带着独特的印记
一周的暑托班结束时,孩子们的作业本成了最动人的“成果展”:红笔的痕迹少了,孩子们自己的“发明创造”多了——用音符标易错的字词,用笑脸肯定算对的题目,用插画补充作文的想象。志愿者们明白:教育的答案从来不是唯一的,比起“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让成长带着独特的印记。
就像那个孩子在离别时送的画,上面的小鸟歪歪扭扭,却带着“被看懂”的快乐。这场暑托班辅导,让志愿者们彻底明白:教育不是给孩子一套固定的答案,而是帮他们长出自己的思考翅膀,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里,飞出属于自己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