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书法课的铃声刚响,孩子们就被桌上的毛笔、宣纸和墨汁吸引了。“这毛笔的杆子是竹子做的吗?”“墨汁闻起来像巧克力味!”孩子们的问题像小炮弹一样抛向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课堂瞬间成了充满好奇的“探索场”。
笔墨之间:横竖撇捺藏童趣
志愿者与书法老师一起,从最基本的“横、竖、撇、捺”教起。可没过多久,孩子们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有男孩把横画写成带弧度的线条,说这是“被风吹弯的小路”;有女孩在“家”字的宝盖头下画了个小房子,解释“家就是有房子住,有家人在”。这些看似“不合规矩”的作品,却让志愿者们看到了孩子们对汉字最本真的理解。
“我们不苛求孩子们把笔画写得有多标准,更希望他们能感受到汉字里的温度。”书法老师的话道出了课堂的初衷。当孩子们从一开始握笔时的颤抖,到后来能慢慢写出自己名字时的兴奋,那一笔一划里,仿佛藏着与千年前书写者的对话。墨香弥漫中,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落在孩子们心里,等待着在未来生根发芽。
蓝白之间:靛蓝晕染生新思
蓝印花布课堂上,石灰与蓝靛的混合反应成了最吸引孩子的“魔术”。“老师,这颜色怎么会变呀?”“像不像大海的颜色?”孩子们围着染盆,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当志愿者演示如何用刻板拓印时,一个小男孩突然说:“我觉得这布像会说话一样,能告诉我们以前的事。”
这个想法启发了大家,孩子们开始在蓝印花布上“讲故事”:有人拓印了一串小脚印,说这是“祖先走过的路,我们也要跟着走”;有人在布中间拓了个太阳,旁边画了朵小花,笑称“这是布在讲春天的故事”。志愿者们看着这些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忽然明白:蓝印花布的传承,不只是技艺的传递,更是让古老的布料接上当代的“语言”。
课堂最后,孩子们把自己创作的蓝印花布做成了小钱包、书签。当他们举着自己的作品说“这是我们的文化”时,志愿者们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它不在厚重的典籍里,而在孩子们愿意动手创造、用心解读的行动中。
光影之间:文物故事引奇思
《国家宝藏》放映时,孩子们的目光紧紧盯着屏幕。当看到文物修复师一点点把青铜鼎修复完整,平时最爱打闹的男孩突然举手:“那些花纹是不是古人觉得好看,才画上去的?”这个问题让志愿者笑了,随即引导孩子们讨论:“那你们觉得,古人为什么要在鼎上画这些花纹呢?”
“可能是他们想把看到的动物记下来!”“也许是怕忘记事情,刻在上面当笔记!”孩子们的回答天马行空,却又藏着对历史的思考。讨论文物时,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问:“为什么要把字刻在石头上呀?写在纸上不是更方便吗?”这个问题让志愿者惊喜,因为它恰恰触碰到了文字传承的本质。
影片结束后,孩子们用橡皮泥、彩纸等材料制作“自己的宝藏”:有人捏了个小陶罐,说要“装下夏天的故事”;有人折了个纸玉琮,说“要像古人一样,把秘密藏在里面”。这些小小的“宝藏”,虽然简陋,却承载着孩子们对历史的理解与想象——当文物从博物馆走进课堂,它就成了孩子们愿意亲近、愿意赋予新意义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