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的清晨,露珠还凝在叶尖,“红心研墨”的志愿者们已踏着碎光走进社区。他们揣着文化传承的赤诚与陪伴成长的柔意,让方言在课堂流转成溪,让理解在互动中抽芽成树,让这个清晨因这场相遇而漾起独特的涟漪。
晨光吻石阶,青衿赴童期
晨雾漫过篱墙,将阳光筛成小径上跳动的金斑。志愿者们身着统一衣衫,青春的眉眼盛着期待的笑意,轻步迈入活动场地。指尖拂过待启的设备,将道具一一摆成错落的景致,又俯身替早到的孩子理好被风揉乱的衣角,低语呢喃间,暖意随晨光漫过窗沿,为课程晕染开一层朦胧的温柔。
吴语织乡愁,童声拾乡趣
孩子们陆续围坐,方言课堂在晨光里轻轻舒展。志愿者将“吃饭”“睡觉”“玩耍”等字眼投在幕布上,吴侬软语便从唇边漫出,像溪水流过青石板的清响。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眸,跟着轻声学念,偶尔有人把调子拐出俏皮的弯,惹得满室笑声如铃,志愿者便笑着弯下腰,指尖点着屏幕逐字校正,笑声与方言声缠成一团,在晨光里荡出轻快的涟漪。
阳光悄悄攀上窗台,在课桌上撒下细碎的金粉,志愿者话锋一转,说起“张家港精神”。他们不说那十六字箴言的方正,只讲家乡人建港时汗珠砸进泥土的重量,讲发展产业时掌心磨出的厚茧,那些带着烟火气的故事里,“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精神便像藤蔓般,悄悄爬上孩子们的心头。孩子们托着腮帮子听得入神,听到熟悉的地名时,睫毛上都沾着兴奋的光,抽象的精神在具体的故事里,忽然就有了触摸得到的温度。
光影在教室慢慢挪步,志愿者又铺开苏州的发展长卷。图片里的地铁线路如银色丝带,绕着“文旅特色线”的古韵与“古韵今风”的浪漫;《乘着地铁游苏州》的文创在镜头里流转,每一件都藏着家乡的呼吸。短片里,张家港的老街与新楼交替登场,孩子们指着屏幕上熟悉的公园与巷弄,叽叽喳喳地把记忆里的片段拼缀成画,对家乡的爱,便在光影流转间悄悄发了芽。整个方言课堂,就像一场细雨,让乡土文化的芬芳慢慢渗进孩子们的心田。
亲子语温软,巧语架云桥
方言的余温还未散尽,亲子课堂便在阳光里接续生长。志愿者摆好互动的道具,声音像春风拂过湖面:“接下来,我们一起找找和爸爸妈妈说话的温柔密码好不好?”志愿者先提出一个柔软的问题:“爸爸妈妈是不是总有些话,像藤蔓一样绕在耳边?那些重复的叮咛里,藏着怎样的心意呢?”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便像春笋般钻出,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分享着发现,教室里的絮语像初春的草芽,密密麻麻地冒了出来。
随后的“对话小剧场”里,志愿者把父母常说的“快点写作业”“别老玩手机”写在彩纸上,孩子们分组扮演,用夸张的语调演着日常。演到动情处,一个小姑娘忽然小声说:“原来妈妈催我的时候,声音里裹着那么多着急的疼惜呀。”志愿者便顺着这话,引着大家去听话语里藏着的暖意,一起琢磨温和表达的魔法。当说到“妈妈,我有点累,歇十分钟再写作业好吗”比直接拒绝更贴心时,几个孩子忽然笑出声,眼底的光里,多了几分豁然的明悟。整个课堂没有半句说教,只有心与心的靠近,让亲子沟通的智慧像种子,悄悄落进了泥土里。
心湖起微澜,情丝系流年
这场志愿教学像一阵清风,吹皱了孩子们与志愿者心间的湖面。孩子们在吴侬软语里触到了乡土的脉搏,在故乡的故事里埋下了热爱的种子;在亲子互动里读懂了父母的牵挂,让沟通的智慧悄悄抽了芽。而志愿者们在孩子们模仿方言时认真的眼神里,在分享感悟时稚嫩的语调里,拾得了教学的暖与成长的甜。知识与温情在课堂里流转,这场双向奔赴的遇见,在彼此心间刻下了温柔的印记。
当最后一阵掌声落下,阳光已攀至正午,这场始于晨光的志愿教学也悄悄收了尾。“红心研墨”的志愿者们用方言唤醒了孩子们对故土的眷恋,用互动搭起了亲子间理解的桥。教室里还飘着孩子们的笑声与吴语的余韵,那些关于家乡的记忆、关于沟通的领悟,像散落在夜空的星子,会在孩子们的成长路上,一直亮着。志愿者们走出社区时,背后传来软糯的“再会哉”,像一缕不肯散去的风,轻轻拂过每个人的耳廓,也拂过这个被乡音与亲情共同点亮的夏日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