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的清晨,晨雾还缠在树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的志愿者们已踏着金芒走进社区。他们携着文化传承的虔诚与陪伴成长的温意,让方言在课堂绽放成诗,让理解在互动中长成林,让这个清晨因这场相遇而晕染独特的诗意。
晨光缀履痕,青衫赴童盟
晨露吻过石阶,将阳光织成小径上流动的碎金。志愿者们身着统一衣衫,青春的脸庞盛着期待的笑意,轻步踏入活动场地。指尖拂过待醒的设备,将道具一一摆成错落的诗行,又俯身替早到的孩子理好被晨风揉乱的衣领,低语交谈间,暖意随晨光漫过窗格,为课程铺就一层柔软的铺垫。
吴语吟乡曲,童声拾乡痕
孩子们陆续围坐,方言课堂在晨光里缓缓舒展。志愿者将“吃饭”“睡觉”“玩耍”等字眼投在屏幕上,吴侬软语便从唇边漫出,像月光淌过荷塘的清辉。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眸,跟着轻声学念,偶尔有人把调子唱成了童谣,惹得满室笑声如泉,志愿者便笑着弯下腰,指尖点着屏幕上的字逐句纠正,笑声与方言声缠成一串,在晨光里摇出轻快的节奏。
阳光悄悄攀上窗台,在课桌上撒下细碎的金箔,志愿者话锋一转,说起“张家港精神”。他们不说那十六字箴言的端庄,只讲家乡人建港时汗珠坠入海浪的声响,讲发展产业时脚步踏过泥泞的执着,那些带着生活气的故事里,“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精神便像苔藓般,悄悄铺满孩子们的心头。孩子们托着腮帮子听得入神,听到熟悉的地名时,眼睛里都闪着兴奋的光,抽象的精神在具体的故事里,忽然就有了拥抱得到的形状。
光影在教室慢慢游走,志愿者又展开苏州的发展画卷。图片里的地铁线路如银色绸带,系着“文旅特色线”的雅致与“古韵今风”的温婉;《乘着地铁游苏州》的文创在镜头里流转,每一件都藏着家乡的年轮。短片里,张家港的老街新景交替铺展,孩子们指着屏幕上熟悉的亭台与街道,叽叽喳喳地把记忆里的碎片拼成完整的画,对家乡的爱,便在光影流转间悄悄开了花。整个方言课堂,就像一场晨露,让乡土文化的清甜慢慢沁入孩子们的心田。
亲子语呢喃,妙语架心梁
方言的余温还未褪尽,亲子课堂便在阳光里悄然生长。志愿者摆好互动的道具,声音像春风拂过花海:“接下来,我们一起找找和爸爸妈妈说话的温柔暗号好不好?”志愿者先抛出一个柔软的问题:“爸爸妈妈是不是总有些话,像藤蔓一样绕在耳畔?那些重复的叮咛里,藏着怎样的温柔呢?”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便像花蕾般绽放,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分享着发现,教室里的絮语像初春的嫩叶,密密麻麻地探出头来。
随后的“对话小剧场”里,志愿者把父母常说的“快点写作业”“别老玩手机”写在彩纸上,孩子们分组扮演,用夸张的语调演绎日常。演到动情处,一个小姑娘忽然小声说:“原来妈妈催我的时候,声音里裹着那么多藏不住的关心呀。”志愿者便顺着这话,引着大家去听话语里藏着的暖意,一起琢磨温和表达的诀窍。当说到“妈妈,我有点累,歇十分钟再写作业好吗”比直接摇头更贴心时,几个孩子忽然笑出声,眼底的光里,多了几分通透的明悟。整个课堂没有半句说教,只有心与心的依偎,让亲子沟通的智慧像种子,悄悄扎进了土壤里。
心湖生涟漪,情丝系岁月
这场志愿教学像一缕清风,吹起了孩子们与志愿者心间的涟漪。孩子们在吴侬软语里触到了乡土的心跳,在故乡的故事里埋下了热爱的根须;在亲子互动里读懂了父母的牵挂,让沟通的智慧悄悄发了芽。而志愿者们在孩子们模仿方言时专注的眼神里,在分享感悟时稚嫩的语调里,拾得了教学的暖与成长的蜜。知识与温情在课堂里流转,这场双向奔赴的遇见,在彼此心间刻下了温柔的纹路。
当最后一阵笑声融进烈日,这场始于晨光的志愿教学也悄悄落幕。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的志愿者们用方言唤醒了孩子们对故土的眷恋,用互动搭起了亲子间理解的桥。教室里还飘着孩子们的笑声与吴语的余韵,那些关于家乡的记忆、关于沟通的领悟,像散落在草间的萤火,会在孩子们的成长路上,一直亮着。志愿者们带着这份双向的温暖与收获,为这次社区之行画上了句点,也盼着未来有更多这样的微光,能照亮更多成长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