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一名大学生的南钟村观察日记
发布时间:2025-08-31 关注:
来源:大学生之声
夏日的阳光洒满江淮平原,肥东县八斗镇南钟村的乡间小路上,一位背着行囊的年轻人正驻足记录:志愿者们手持镰刀清理路边杂草,宣传墙上贴着秸秆禁烧政策,水塘边新插的防溺水警示牌在风中微微晃动…… 这是我在南钟村开展“三下乡”实践的场景。2025年8月,我以个人名义深入这片乡村,用5天时间记录下南钟村日常,在与村民的朝夕相处中,见证乡村振兴战略在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
村里的事,看似琐碎,桩桩件件都连着民心。初见南钟村,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楼房,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与想象中“偏远乡村”的印象不同,这里的街头巷尾处处透着治理的精细,墙角的垃圾分类箱摆放整齐。
一、初见南钟:“路”的变迁改写乡村模样
“以前去镇上,得绕3公里土路,雨天穿胶鞋都得小心翼翼;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骑电动车10分钟就到!”在南钟村塅陈组,68岁的村民钟爷爷,指着门前平坦的水泥路感慨。这是南钟村基础设施升级的缩影——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连接线开工建设,村里同步推进修水泥路工程,昔日的泥泞小道如今已变成宽阔整洁的民生路。
村里还修建了一条高速公路,这条高速通车后,从南钟村到合肥市区只要40分钟,比现在缩短一半时间高速公路不仅能方便村民出行,还能带动村里的农产品外销,南钟村的稻虾米、土鸡蛋,装上车就能快速运到城里的超市。”
二、田间地头: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在南钟村,政策不是印在纸上的文字,而是走家串户的宣传、是水塘边的警示牌、是田间地头的巡逻。我用镜头记录下这些政策落地的“细节”:
防溺水:一张警示牌背后的责任网
南钟村有大小水塘12个,每到夏季,防溺水就是“头等大事”水塘安插警示牌,发每个牌子上都印着不同的名字和电话。“这是‘塘长’的联系方式,每个水塘都有人负责巡查。
扶贫帮困:档案里的“精准”密码
三、民生小事:最能打动人心的“振兴答卷”
在南钟村的日子里,我发现,乡村振兴的密码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在一件件民生小事中:
厕所革命:从“要我改”到“我要改”
“以前的厕所就是‘一个坑、两块砖’,夏天臭烘烘的。”村民周大娘带着我
参观她家的新厕所:瓷砖铺地,冲水式设计,墙上还贴着“卫生厕所使用指南”。这是南钟村“厕所革命”的成果——全村改造卫生厕所,使乡村环境变得更好
改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多亏了村干部坚持不懈的整改与排查,厕所整改工作才能完成的如此完美。
医保激活:一部手机连接的“民生通道”
南钟村60岁以上老人很多不会用智能手机,医保电子凭证激活成了难题。
近些年,陆还社区下村入户到各个自然村帮助群众激活医保凭证
目前,南钟村医保凭证激活率非常高,老人们再也不用为忘带医保卡犯愁了。
户代表大会:村民自己说了算的“民主实践”
从厕所清掏协议签订,到村规民约修订,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要征求村民意见。村干部们给予了村民们应有的权利,尊重村民的选择和意见,和村民携手共进合作。
四、新村新貌:从“荒地”到“乐园”的民生温度
“以前这片是荒坟地,现在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在南钟村文化广场,钟爷爷指着眼前的景象向我介绍。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在崭新的漫步机、太极推揉器上锻炼,孩子们围着滑梯追逐嬉戏,主妇们则坐在石凳上唠家常,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在广场健身区,我遇到了每天都来锻炼的张桂兰奶奶。“我这老腰以前疼得直不起来,现在每天来推推太极器,坚持了半年,干活都有力气了!”张奶奶边说边演示,脸上满是笑容。广场一角,村民陈婶正带着几个妇女擦拭健身器材,“这器材是咱自己的宝贝,得好好爱护。”
除了文化广场,南钟村的新农村建设还涵盖了住房改造、环境整治等多个方面。现在村里跟城里的小区一样干净整洁。
五、青春感悟:乡村振兴需要“看得见的行动”
“乡村振兴不是轰轰烈烈的工程,而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是清理杂草时弯下的腰,是宣传政策时磨破的嘴,是档案上写下的每一个字。这些看似平凡的行动,正在一点点改变乡村。
车窗外,南钟村的轮廓渐渐远去,但那些鲜活的场景却留在了我的心里。我知道,这次实践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或许不能立刻改变什么,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乡村的变迁,让更多人看到基层干部的坚守和村民的努力。因为我相信,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这些看得见的行动里,藏在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