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守护滏阳清流,智绘节水新篇——农业节水实践与创新探索”实践团:青春力量探索多元路径,助力滏阳流域农业节水现代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31 关注:

来源: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践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宗旨,2025年7月4日-21日,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守护滏阳清流,智绘节水新篇——农业节水实践与创新探索”实践团,以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根本遵循,紧密围绕滏阳河流域农业节水的实际需求,创新性地通过“调研-访谈-实践-检测-宣传”五位一体的模式,全方位、系统性地探索农业节水的新路径。
实践启程:问卷调研夯基础痛点聚焦明方向
在启动筹备阶段,实践团以滏阳公园作为调研的起始点,积极面向广大游客以及农户发放了67份节水调查问卷。问卷聚焦于“农业灌溉方式认知”、“节水技术推广阻碍”、“农户设备使用意愿”等核心关键问题。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公众对于农业节水技术的了解程度较为有限,同时设备初期投入成本过高、维护过程复杂繁琐成为了当前农业节水工作推进的主要痛点。基于此调研结果,实践团进一步细化了访谈提纲,精心规划实地考察路线,并制作完成了节水科普手册以及技术介绍资料,为后续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校政联动:专题研讨破瓶颈,共探节水良策​
实践团走进成安县水利局,与水利局主任及技术负责人围绕“华北农业节水政策实施路径”、“滴灌喷灌技术推广瓶颈”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学习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实践团成员重点聚焦“管道输水+智能灌溉”模式,系统采集了该模式的资金投入、覆盖农田面积、节水效率等关键数据,并收集了多项政策性文件,为后续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和数据支撑。此外,实践队员与技术负责人围绕节水领域的前沿成果展开热烈探讨。双方深入交流农业节水技术的创新方向与应用场景,在思维碰撞中深化了对“科技赋能节水”理念的理解。技术负责人详细分享了当前先进节水技术设备的研发应用情况,以及实际推广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实践队员认真聆听、积极提问,将专业知识与实践需求紧密结合,深入思考如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落地农业节水一线。
田间探真:示范田间观实效,科技赋能节水创新​
随后,实践团深入成安节水示范田,实地观摩高效节水设备的运行情况。自走式灌溉机器人能够根据预设的灌溉时间、范围及水量,实现全程 “无人化” 操作;田间环境信息采集系统则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等数据,精准调控灌溉作业;农户更是借助手机智能终端,轻松实现 “一键精准灌溉”。实践团成员在与农技人员的交流中深刻认识到,技术适配性以及农户操作培训是节水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关键所在。成员们结合自身专业所学,积极为技术改进提出了一系列优化建议,有力推动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水质护航:水质监测守底线,保障灌溉水源安全
实践团针对滏阳河水质开展了专项检测工作,重点对喷灌、滴灌用水的pH值、氨氮、COD三项核心指标进行监测。实测数据显示,水样 pH 值稳定保持在5—6之间,氨氮含量仅为0.2mg/L,COD值低至5mg/L,水质优良率达到了100%,这一检测结果为节水技术的安全应用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科学依据,为探索滏阳河流域节水技术创新路径、保障“源头活水”安全贡献了一定的力量。
农情深耕:扎根基层传新知技术对接搭桥梁
实践团走进罗城头村、尚壁村等地,累计走访农户100余户,发放科普手册300余份。通过“围坐交谈 + 实地观察”的创新模式,团队广泛收集农户对节水技术的接受意愿、价格承受范围等反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农户节水需求调研报告》。队员们化身节水知识的“传播者”,在采访过程中持续向农户发放科普手册。这些手册内容丰富,涵盖了节水技巧、新型节水设备介绍等多方面知识,成为农户们随时可以查阅学习的“节水宝典”。通过这种多维度、全方位的宣传推广,节水技术与经验在滏阳河流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普及。
从校园课堂到田间地头,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创新,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守护滏阳清流,智绘节水新篇——农业节水实践与创新探索”实践团以“政策引导-技术支撑-农户参与”为基本框架,成功构建起“调研-访谈-实践-检测-宣传”的完整闭环,推动农业节水从理论层面逐步走向落地实践,实现了全链条的深入探索。实践团不仅为地方政府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更通过广泛的科普宣传,成功激活了农户的节水意识,为滏阳河流域节水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青春动力。
“守护滏阳清流,智绘节水新篇——农业节水实践与创新探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但是,科信学院师生们对滏阳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关切与行动,步履未歇。他们将持续密切关注水资源高效利用领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农业现代化与节水型社会建设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