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回答,让成长扎根大地
发布时间:2025-08-30 关注:
来源:大学生之声
青春作答,让成长扎根大地
“三下乡”的日子里,青年学子们不仅是服务者,更是学习者。这片广袤的乡土,正以最鲜活的姿态,为他们展开一堂关于成长与责任的实践大课。
在安徽滁州定远县的麦田里,一支“乡村振兴”调研队的学生们跟着农民一起割麦、扬场。六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麦芒刺得胳膊生疼,汗水顺着额角滴进泥土,洇出一小片深色的印记。队长周航第一次握镰刀时,虎口被震得发麻,半天割不完一垄,身旁的老农却能轻松地让麦秆成排倒下。“娃啊,割麦要顺着麦秆的长势,就像做事得顺着理儿来。”老农朴实的话,让这群习惯了实验室精密仪器的学生们忽然懂得:土地从不会辜负用心耕耘的人。当他们把最后一袋麦粒扛上拖拉机时,肩头的红肿与掌心的水泡,成了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最深刻的注脚。
甘肃定西的马铃薯种植基地里,实践队员们的调研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他们踩着晨露走访种植户,跟着农技员蹲在田间观察薯苗长势,甚至在暴雨天里跟着村民抢救被淹的窖藏薯。队员王媛记得,有位叫马德才的老汉拉着她看自家的“宝贝”——窖里码得整整齐齐的马铃薯,最大的能有拳头那么大。“以前种的薯子小,卖不上价,是城里来的老师教了新法子,现在亩产多了三百斤!”老汉黝黑的脸上笑出深深的皱纹。一个月后,队员们整理出5万字的《西北干旱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报告》,不仅分析了滴灌技术的推广难点,还设计出“合作社+电商+冷链物流”的产销模式,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建议,成了当地产业升级最接地气的参考。
“以前总觉得乡村振兴是宏大的口号,现在才明白,它就藏在修好的灌溉渠里,藏在村民增收的笑容里,藏在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里。”这是志愿者李哲在实践日记里写下的感悟。刚到湖北黄冈的村子时,他对着全村房屋安全排查表犯了难——23个村民小组散布在大山里,最远的小组要走两小时山路。但当他看到张奶奶家漏雨的屋顶被修好后,老人颤巍巍塞来的煮鸡蛋;听到王大叔说“这下能安安稳稳住到老”时的哽咽,忽然觉得磨破的两双鞋、晒黑的皮肤都有了意义。离村那天,村民们提着核桃、板栗来送行,李哲的背包被塞得满满当当,他知道,这沉甸甸的分量里,装的是比任何奖状都珍贵的认可。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000所大中专院校组建实践团队,开展活动近10万场,覆盖全国90%以上的县(市、区)。在西藏林芝,一支实践队的学生们教藏族同胞种植大棚蔬菜,看着高原上长出翠绿的黄瓜,他们读懂了“援藏不是口号,是把根扎进土里”;在浙江温州的侨乡,队员们帮归侨老人整理侨史资料,那些泛黄的书信与老照片,让他们理解了“乡愁是跨越山海的牵挂”;在重庆涪陵的山村小学,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做科学实验,当孩子们为“会跳舞的泡泡”欢呼时,他们忽然懂得“教育是点燃希望的火种”。
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从大漠戈壁到江南水乡,青年学子们的脚印刻在乡间的小路上,也刻在自己的成长里。他们曾在田间地头犯过“理论脱离实际”的错,比如教北方农民种南方蔬菜时忽略了气候差异;也在与村民沟通中学会了“说土话、办土事”,明白比起专业术语,“这样种能多卖钱”才是最实在的道理。这些在课本里学不到的经验,让“责任”二字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帮老人注册医保时的耐心,变成了调解邻里纠纷时的智慧,变成了面对困难时“再试一次”的坚持。
“三下乡”的脚步还在继续,青春的故事仍在书写。当青年的理想与乡村的需求相遇,当知识的力量与土地的厚重结合,那些在田间地头播下的种子,终将在岁月里长成参天大树。就像安徽定远的麦田里,来年又会抽出新的麦芒;定西的山坡上,新一季的马铃薯正积蓄着生长的力量——成长,本就是这样一场与土地的双向奔赴,在付出中收获,在扎根后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