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实践团成员来到了陕西省咸阳市,在这里实践团成员采访了陕西省著名作家凌晓晨老师。在这次交谈中,实践团成员梳理了农民写作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联结,探究了新时代农民写作的现状与突围路径,提炼农民写作的创作理念与时代价值,为项目调研提供了实证支撑。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凌晓晨(右4)老师合影 通讯员 赖屿楦 摄
与实践团成员采访的其他作家不同,凌晓晨老师并不是一位农民作家,但是他的作品中仍然能看到辽阔的大地、嗅到泥土的清香、感受麦浪翻涌的喜悦……凌老师虽不是农民作家,但也出生于农村,故对农村的生活也是熟悉的。凌晓晨老师出生于咸阳永寿县农村,乡村生活的经历对凌老师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凌老师讲述,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历之一是识字,因为凌老师识字,所以在那个文盲很多的时代,凌老师获得了为生产队员读报纸的机会,据凌老师描述当时的场景是:点一盏煤油灯,坐在一张桌子上,灯影很长很长,生产队的社员们坐在黑暗中倾听。第二个印象深刻的经历就是,凌老师在其十四岁时在生产队当记工员,每天五分工。收麦子的时候,凌老师一天收完了一亩半,挣了三元钱,上了广播受了表扬。凌老师最后总结性的说,农村人物故事很多,农民的话语有许多独特性,包括方言在内;农村人物对自己的影响特别突出,全村人几乎都有影响;凌老师说自己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全村的人都对凌老师很好,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图为凌晓晨老师接受实践团成员采访 通讯员 赖屿楦 摄
实践团成员也向凌老师提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AI技术能否辅助农民作家提升创作效率?会给农民作家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凌老师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答,凌老师认为AI只是一种人类的工具,不管是什么作家,只要利用AI写作,都会越来越差,因为有了AI才特别需要作家独立的个性化的自觉创作。作家是有特殊功能的人,并不是AI能够代替的,例如说对于一朵花的观察和描述,作家是带有人类情感和个体差异的,而AI是没有的。区别在于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感觉。作家是创造性的人物,而不是总结性的汇报,整理和归纳。作家的独特个体经验和创作方法,是AI永远无法企及的,犹如生命不会是由简单的元素组成一样。作家自身的事情永远只是:个性,个性,还是个性。总的一句话说:作家是表现生命的意识和觉悟的。
此次与凌晓晨老师的对话,对聚焦 “农民写作” 的实践团成员而言,既是一次乡土文学认知的深化,更是一场关于创作使命与生命觉悟的精神洗礼。凌老师虽非农民作家,却用煤油灯下为社员读报的暖忆、麦田记工的青春故事,让大学生们读懂:农民写作的核心从不是 “农民” 的身份标签,而是对土地的深情、对乡人的共情,是将泥土里的生命故事转化为文字力量的真诚 —— 这为大学生们后续挖掘乡土素材、助力农民写作突围,埋下了 “懂土地、敬生命” 的认知种子。
而凌老师对 AI 与创作的辨析、对 “个性” 与 “生命意识” 的坚守,更给大学生们上了生动一课:当技术浪潮冲击创作时,年轻一代更需接过 “传递生命觉悟” 的接力棒 —— 既可以用专业知识为农民作家搭建桥梁,帮他们将乡土智慧转化为更广阔的文学表达;更要以自身的观察与思考,为农民写作注入时代视角,让黄土里的故事既有乡土根脉,又有青春温度。
这份从访谈中汲取的认知,终将化作大学生们的行动力量:让他们在调研与实践中,成为农民写作的倾听者、记录者与推动者,让 “扎根生命、坚守个性” 的文学信念,在乡土与校园的联结中代代传递,让农民写作的光芒与大学生的青春力量,共同照亮文学与时代的交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