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2025年7月14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班,组织学生代表7人赴蚌埠市革命烈士陵园及革命历史陈列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纪念碑前的静默追思、文物背后的历史叩问、薪火相传的青春誓言,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第一章 陵园追思:松柏长青处的信仰丰碑 清晨七时,晨光穿透薄雾。占地120亩的烈士陵园内,312级青石台阶如历史年轮般向上延伸。我们列队肃立,仰望高耸入云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汉白玉碑体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在朝阳中迸发灼目光华,仿佛燃烧的信仰之火。

“这座纪念碑建成于1953年,”袁文富沉声解说,“碑体高度28米,象征中国共产党28年的浴血奋战。基座四面浮雕,分别镌刻着淮海战役渡江支前、蚌埠铁路工人大罢工、抗日根据地创建等重大历史场景。”当目光触及浮雕中肩扛门板架设浮桥的百姓、手握铁锨与敌搏斗的工人,那段“小推车推出大胜利”的烽火岁月骤然鲜活。
默哀仪式在炎热的朝阳下开始。我们垂首肃立,三分钟里只闻松涛呜咽。我在笔记中写道:“当闭目的黑暗里浮现出冰封的鸭绿江、燃烧的上甘岭,突然懂得为何说沉默是最震耳的呐喊。”礼毕时,我们仿佛看见云朵在碑基围成心形,花瓣上的晨露折射出七彩光晕。
第二章 展馆寻迹:文物密码中的精神图谱 穿过镌刻着2176位烈士英名的纪念墙,革命历史陈列馆青铜大门缓缓开启。馆内400余件国家等级文物,构筑起从1919年马克思主义在蚌埠传播,到1949年全境解放的壮阔史诗。
星火燎原:补丁里的革命哲学在“江淮火种”展区,一件陈列在恒温柜中的灰布军装引发驻足。83个补丁如勋章缀满前襟,肘部磨损处露出草灰染就的底色。“这是淮北抗日根据地交通员赵明远的遗物,”讲解员指向电子屏展示的路线图,“他穿着这件衣服穿越封锁线124次,传递情报挽救700余名战友。1943年冬天,为保护缝在衣领里的党员名单,他在雪地爬行三公里失血牺牲。”孙威含泪速写军装纹样:“这些补丁的针脚走向,分明是共产党人精神韧性的经纬线。”
家国至重:信纸上的生命绝唱“家书抵万金”展柜前,一封1948年的泛黄信笺被全息投影放大。钢笔字迹力透纸背:“吾儿见字如晤:徐州战急,军令星驰。倘父殒命,可取箱中《论持久战》与党费证交组织。唯愿汝承救国之志,则父九泉含笑矣。”落款“父 王振华 绝笔”。史料记载,这位华野某部参谋在淮海战役陈官庄突围时,用身体堵住地堡枪眼壮烈牺牲。文学院教授现场教学:“没有‘我爱你’的直白,但‘交党费证’四字,就是革命者最炽热的情书。”
铁血担当:战旗上的英雄密码步入“决战淮海”全景展厅,硝烟气息扑面而来。3D投影再现1948年11月蚌西北阻击战场景:冰河上架设人桥的百姓,用身体滚雷开路的战士。展台中央,一面布满382个弹孔的红旗在气流中微微飘动,边缘残留着黑红相间的印记。“这是华野‘钢铁营’营旗,”讲解员声音哽咽,“总攻时七名护旗手相继倒下,最后一名战士肠子流出仍将旗杆插入敌堡。战后清洗旗帜用了十八担河水,血水染红了整条溪流。”旗旁玻璃匣内,半块烧焦的怀表指针永远停在1948年11月25日4时15分——蚌埠解放的时刻。
第三章 精神解码:历史与现实的交响共鸣 破译英雄基因在沉浸式课堂环节,我们围坐在全景沙盘前展开研讨。“传统叙事常强调英雄的无畏,但烈士日记展示的恐惧更震撼人心。”袁文富指出展柜里1947年的日记本:“‘昨夜又梦娘煮粥,惊醒时枪声已近。怕得发抖,但想到身后有拿不动枪的老人孩子,这双腿就不能退。’这种基于人性脆弱的勇敢,才是共产党人最真实的力量源泉。”
重走信仰之路午后,我们化身“历史侦探”,通过文物线索破解精神密码。一组学生对照《蚌埠早期党员名册》与工人夜校课表,发现1925年成立的铁路党支部9名成员中,6人仅有小学学历。“他们在油灯下啃读《共产党宣言》的批注里,藏着‘真理味道非常甜’的密码。”另一组在财政收支表前驻足: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蚌埠百姓捐献的粮食可装满1200节火车皮,而账簿显示“市委机关每日伙食标准:粗粮十二两,盐三钱”。
“真正的纪念不是复述历史,而是让历史基因在新时代血脉中表达。” 我们一起在车上总结。车窗外的淮河大桥车流如织,恰与展馆里浮桥照片叠印——七十载光阴在此刻完成精神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