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西外学子三下乡:让泥土里的文字绽放馥郁芬芳

发布时间:2025-08-22 关注: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舒佳鑫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大青年牢记习总书记“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殷切嘱托,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在社会实践的路上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7月14日至17日,西安外国语大学“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实践团为探究陕西农民文学发展现状,深入临潼、咸阳、鄠邑、灞桥四地,以青年之力为农民文学“松土、浇水、施肥”,让这些扎根大地的文字,在新时代的风里愈发芬芳。
    “我把我自己看成黄土地上的一颗果子,它都是由苦变甜”,在鄠邑区西郊村,农民诗人苦果(黄仕虎)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实践团的成员。这位用坏了5部手机记录乡愁的诗人,作品中常带着黄土高原的粗粝与生命的韧性,一句“原上的风把苦难吹成麦粒的形状”,体现了农民文学最本真的特质——源于生活,扎根土地。
    在临潼区神东村,实践团成员们被王老九的艺术馆深深震撼。泛黄的手稿上,那些用“顺口溜”写就的诗句,至今仍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王老九是咱们村的骄傲!他用自己的诗歌记录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位村民骄傲地说。在这里,诗歌不是阳春白雪,而是庄稼人最亲切的心里话。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王老九文学艺术馆  通讯员 岳思滢 摄
   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在咸阳的街头调研中,实践团发现大多数人对农民文学知之甚少。“农民作家?从来没听说过。”一位年轻受访者的回答令人深思。这种现状让“烟盒纸作家”姜兰芳深感忧虑:“希望年轻人能帮我们把故事讲到更远的地方。”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咸阳市居民  通讯员 赖屿楦 摄
    为此,实践团开始行动。在鄠邑区西郊村,他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AI赋能小讲座”。秀米排版、豆包写作助手、Kimi智能助手......这些对大学生而言司空见惯的工具,却让当地的农民诗人眼前一亮。“真没想到,咱们写的诗也能做成公众号,让更多人看到!”一位老诗人兴奋地说。
    更令人动容的是环卫工人刘英桃的故事。白天清扫街道,夜晚在路灯下写诗,她把扫街见闻都化作了诗行。“橙色在我的眼里/不只是一种颜色/而是一种神圣的象征/一个爱岗敬业的群体/一群默默无闻的环卫工/用长长的扫帚/以诚实的劳动/把一条条的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这首《城市美容师》便热情赞颂了和她一样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城市环卫工们。她的创作,正是农民文学最生动的写照——不是书斋里的无病呻吟,而是与劳作同步的呼吸。
    在灞桥区洪庆文化艺术协会,陕西农民诗歌学会书记杨民社的话语发人深省:“人品决定文品,就像秦桧虽有文才,却因品行遭人唾弃。”这位有28年党龄的老党员认为,农民写作要扎根“三农”,写出乡亲们的喜怒哀乐。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副会长路桄畅则看得更远:“农民写作不必困于‘土地’二字。”他以陶渊明的田园意趣、王维的禅意笔触为例,强调“诗歌是灵魂火花的闪现”。在他看来,新时代的农民文学既要守住根脉,也要突破边界。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路桄畅副会长  通讯员 岳思滢 摄
    四天的调研,让这些年轻学子对农民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看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文字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魅力;他们也在思考,如何用年轻人的方式,让这些馥郁芳香的文字被更多人看见。如今,实践团正着手整理调研成果,计划着用用推文、音频与短视频等形式,让农民诗歌走进更多人的视野。黄土地上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文字,必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馥郁的芳香。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